中国人超会吃这一点不言自明中国青年报
2023/3/13 来源:不详白癜风康复 http://m.39.net/pf/a_7935645.html
中国人超会吃,不仅会吃,还会写吃。
读南宋林洪所撰《山家清供》,我就深为中国人写吃的本事折服。火锅叫“拨霞供”,凉面叫“自爱淘”,烤馒头片叫“酥琼叶”,山药饼叫“玉延索饼”,煨芋头叫“土芝丹”,豌豆苗叫“元修菜”,煮白菜叫“不寒齑”,渍莴苣叫“脆琅”……虾鱼炒笋蕨叫“山海兜”,山、海的食材在锅中碰面,有气势!吃的不是菜,而是想象力。
这样的菜名太过玄学,表现了文人的饮馔品位。究其内在,其实就是些普通的菜肴。最会吃的老饕客,都爱布衣菜饭、市井烟火。汪曾祺说故事:有一次,几个朋友聚餐,每人都要备料做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鲜葱,就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所有的菜全压下去了。汪曾祺、王世襄都是一等美食家,揭示简单即王道、日常最难得的真谛。
王恺和戴小蛮合作的这部《中国人超会吃》,把准了中国饮食的命脉,坐而论吃。饮食之道,源远流长,譬如《美食与文明》《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等书,都是从宏阔的角度写作,涉及观念、仪式、技术、禁忌、阶级性、全球化等大课题,但是,真吃客聚在一起,谁会谈这些高大上的话题呢?更关心的是食材、产地、火候、制作等,有时笑侃掌故、畅说渊源,这便可以了。所以,这是一本很“好吃”的纯粹的美食书。
王恺曾供职于《三联生活周刊》,在年出版过《浪食记》。戴小蛮曾供职于《心理月刊》杂志,为《时尚芭莎BAZAAR》《时尚先生Esquire》等撰稿,都是资深的媒体人。为了让书籍制作得更精美,更有时尚感,人气摄影师刘小柱也成为合作者,传神的图片让颜值加分,鲜香满目,透纸而来。最后的成品,展现在读者眼前的这本书,按照王恺的说法,“很像法兰克福书展上看到的那些新潮、精致的食物Mook。”
这本书的最初构想,是写10个城市的道中国菜,总共找家餐馆,每个餐馆做一道最擅长的、家常的、典型的中国菜。可惜每个城市未必能找到合适的餐厅,这个计划只能搁浅。最后,它没有拘泥于每个城市的限定数量,表现为更自由、更随兴的发挥。
本书侧重南方菜系,上海菜和扬州菜尤占大头。这大约与作者的阅历和偏好有关吧。王恺曾经在上海长期生活,感情深、了解多。这本书开篇就从绿叶菜的“乡愁”讲起,我们的胃连着心,食物烙印的记忆最是深刻。北京在书里落笔甚微,但时时谈及上海,把上海的食物与其他地方作比较,精细地描写了上海小笼包、水晶虾仁、四喜烤麸等,连红烧肉这道国民菜都要从上海红烧肉入题。戴小蛮是扬州人,淮扬菜素以精美闻名,扬州炒饭、素烧鸭、炝虎尾(黄鳝)、狮子头等都做了专讲。苏州、杭州、南京、绍兴等地,谈到的也挺多。松茸莼菜汤、荷塘小炒、松鼠鳜鱼、糟熘鱼片、腌笃鲜、蟹粉豆腐……一看菜名,就觉得水汽氤氲,绿意扑面。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
不同地域的中国菜各具特色。近些年来,一味独秀,非“辣”莫属。川渝拥有“悍将重兵”,水煮牛肉、夫妻肺片、酸菜鱼、宫保鸡丁、麻婆豆腐……红艳艳,味浓汤稠,鲜色夺人。此外,鲁菜、粤菜、云贵黔等亦有不少,西北、东北大略带过。
毋求面面俱到,这不是美食大全,就书中这些菜,风味已具,颇见心力。撰者要在避免打扰的情况下获得所需资料,然而,厨子会做菜,未必能说清,不断交流、反复琢磨,方能成稿。除了依赖口述之外,文人笔记、地方志等文献记载也是可靠的来源。南宋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次南北大融合,而明清是文人生活世俗化的时期,江南地区饮食书面文化之繁荣发达,想来也是本书选其作为重点的原因之一吧。
对于大部分江浙人来说,草头是下粥用的日常咸菜,常年吃,人人心里的家乡菜。食用草头的具体年代无法确定,书中提及《山家清供》就记录过唐代宫廷食用苜蓿的故事,离现在起码一千年了。每年到了春天,江浙一带的人们都会吃腌笃鲜,春笋当时,配五花肉,小火咕嘟咕嘟慢炖,这滋味,想起来就冒口涎。李渔《论蔬食之美》中说,春笋为“蔬食中第一品”,因为它“清,洁,芳馥,松脆”,笋被李渔的一句话推向了食谱的C位。袁枚同爱这口,强调做腌笃鲜以天目山竹笋最好,袁枚是杭州人,如此这般认为。作者言及,安吉、临安、德清、余姚、奉化,哪处的竹笋不好呢?作者更引述了清朝《湖州府志》的记载,谈及苏州人喜欢购买产于湖州山区的竹笋的盛况。
不时不食,是该书宣扬的一个重点。这一饮食传统依然在苏州人的生活中保存着。苏州四季分明,加上周围各类食材丰富,四季都不愁吃到好味,即便进入秋冬季,荸荠、茨菰、水芹、豌豆苗等也都会见于市上。饮食有地域,物候有其理,趁着时令,抓紧吃吃吃。旅行的一大乐趣,就是赶着特产上市正当时,吃那最鲜嫩的一口。作者东跑西奔,也是这个道理,不到产地,难得精髓。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到烹鱼之道:“首重在鲜,次则在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真乃解人。我们平时宅家,买菜也求鲜。不时不食,是美食之道,也是健康之道。
该书还探讨了“当代中国人怎么吃饭”。全书在结构安排上以“城市”作为空间转换,苏州、上海、扬州、成都、南京、北京,苍蝇馆子与名厨大店同列,精致实惠主义与粗豪热辣社交并存,细致老练丰盈与保守算计筹谋共在。中国地域辽阔,物产各异,在日积月累的饮食活动中,不同的城市文化得以缔造,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演化。
另外,在旅途中怎样吃,这些现实的问题也得到了讨论。褡裢、馍、馕、烧饼、煎饼等,都是为了应付旅途需要而发明的,这种思维在现代依然有用,在轮船上吃,在火车上吃,在飞机上吃,旅行餐饮的供应体系日趋完整。中国饮食向来注重滋味,对于就餐环境、气氛等不甚讲究,网红餐厅的流行改写了传统饮食的一些面向,只是,倘若舍本逐末,难免遭到诟病。外卖生意成为中国餐饮服务业的一大变局,大部分的中国人都裹挟其中,把外卖作为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发达,饮食行业风起云涌。
这部作品不为怀旧,不为抒情,也不为考据或价值观的内省,而是走在潮流前沿,引导生活风尚。吃是为了吃,也不能只是为了吃,吃什么,为什么吃,到底怎样吃,与人人有关的话题,能说的,实在还有很多。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