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话一个人不读书,内心无险可守

2022/10/25 来源:不详

白癜丸价格在哪个价位区间 http://pf.39.net/bdfyy/zjdy/140223/4342729.html

编者按

本文是著名作家二月河一篇谈读书的文字,摘编自作者年初为一部书写的序言,虽是序言,但文中所谈读书之于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意义,以及关于当下某些社会文化现状的批评,其真知灼见,启人醒悟,引发思考。己亥新年,谨以此文奉献读者。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

夏天,一位领导送了本书,说书很有意思,接地气,作者是他党校同学。听介绍,作者自幼便好读书,参加工作后在偏远乡镇一干就是10年。由于交通、通信不便,半年回不了几次家,他又不喜应酬,工作之余唯喜以书为伴,遂成其好。不禁莞尔。我当年参军到部队,亦无他好,12年间嗜书成痴,困于所溺不能自拔,成就一段终身受益、永难忘怀的岁月。现在想来,若无当年惛惛之事,何来日后区区小成?天道酬勤,信然。

读书,千古家国兴亡事。作为一个文化人,自然深谙读书之乐、读书之用;而作为一个年逾古稀、仍然关心世事的文化工作者,则深感读书之要、读书之切。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四大文明中,历数千年之兴衰而仅存于世者,唯中华而已。究其原因,我以为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上,中原数度被强悍游牧民族入主,而中华文明竟能不灭,无他,乃因为对这片广袤土地的认知和治理,中华文化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远非尚处于部落文明时期的征服者所能企及,他们除了拿来和融入,别无选择。否则必然如匆匆过客,忽忽而亡。由此可见,硬实力不济,固然一时可致国家败亡,政权颠覆;而软实力强大,终可使文明传承,民族复兴。这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而传承文明基因,弘扬优秀文化,发展中国特色软实力,非读书不能为之。

“软实力”这个词,是美国“未来学家”约瑟夫·奈所创,近年来成为显学。既然事关成败兴亡,自然成为攻防要地,衍生出斗争谋略,也就不足为奇了。“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近年来,美片、韩流、日漫占据荧屏,年轻人趋之若鹜,大众乐此不疲。“文化”的表象之下,处处可窥这种谋略的鳞爪。令人不无忧虑的是,国人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深度阅读越来越少;而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力道虽猛,对着力点的选择却似乎有失精准,社会上读书的风气尚不浓厚。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思考的时间如此之少,各种文化冲击的频度如此之高,一个人不读书,内心便无险可守,极易受到外力操纵,茫然如行尸走肉;一个民族不读书,弃传统价值观念如敝屣,千万人千万心,则与乌合之众无异。

然谓国人不爱读书,正如发现国人不看烂片便指国人不爱看电影一样,显然有失偏颇。但在新形势下,党政干部、知识精英、广大青年喜读的好书少之又少,却是不争的事实。如来慈悲,无人礼佛;美人一笑,倾城倾国;龙井一盏,不如鸡汤一碗。在吸引读者上,正史不敌野史,正论不如杂说,这才是大问题……

春到人间草木知

作者:韦春俭

子梵梅的《草木有情且美》(南海出版公司年8月出版)包括山有嘉卉、朝饮木兰、苔深不归、变相的园林四章,共写作《诗经》植物四十七种,《楚辞》植物十种,唐诗植物二十五种,其他植物二十八种,凡出自《诗经》、《楚辞》、唐诗的植物,每首诗前面均附有相关诗句的引文及出处。一百一十种植物均附有本草拾遗,以助人了解和阅读。

本书内容除植物学意义上少量的知识外,多为对中国古代文献和普通百姓熟知的各种传闻习俗的拾掇和衍生,是作者个人视野和感知的主观印象记,大多是些野史杂说和谐趣谬想,取材随性散漫,不考证、不析疑,意在让这些草木的性灵活在人们的经验和想象世界里。

孔子说:“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就我而言,最喜欢的是本书中有关“本草”拾遗方面的内容,信息量很大,但并无卖弄之嫌。譬如关于蒹葭,初生为“葭”,开花前为“芦”,花后为“苇”。再如关于“采薇”,采薇采的是什么呢?其实是没有开花的豌豆苗或者是野豌豆,即巢菜,可作食用菜蔬、观赏植物、牧草或绿肥。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作者还精心搭配了图片。有了图片,那些简短的诗句和诗篇就更加富丽鲜活了。

我们生活的世间太过喧闹,不如和草木约一段情缘。草木是大自然的精灵,有诗心的人才能懂。草木无言,只播撒了素美的种子,一个人如果懂得与草木相约,平常的日子也会淡淡生香。新年已到,春到人间草木知,本书力图从更加隐秘甚至荒诞的角度,去挖掘和彰显草木的性情。读此书,让我们从人的草根性和草木的内在精神出发,去抵达草木与人的共通之处。

从服饰变迁读中华文化

作者:刘学正

《中国服饰史》一书,由中国服饰文化研究奠基人沈从文先生和他的助手合著,囊括了我国从原始社会直至近代的服饰文化变迁。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直到明清以及近代,都以鲜明的特色为世界所瞩目。《中国服饰史》中提到,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与服饰关系密切的一枚骨针和枚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由此,可以推断中华服饰文化至少在距今约两万年前便开始萌芽。而步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皮、毛、麻、葛以及丝绸材料的丰富,服装形式多变,饰物也日趋繁复。

《中国服饰史》,中信出版集团年7月出版

据沈从文先生考据,汉代在政治上重农轻商,但事实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服饰不如商贾。汉代农民依法律规定,只能穿本色麻布衣,不许穿彩色。随着商业发展,许多禁令被商人打破,帝王穿用的精美锦绣,商人却用来装饰墙壁。当时被买卖的奴婢也穿镶花边的丝履,满头金珠花钗。这与椎髻、穿短衣裤的农民形成鲜明对比。西汉建元年间,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诸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经魏晋隋唐,都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从此,中华服饰文化走向世界。

到了宋代,服装样式的变更开始频繁起来,且紧随当时的人文思想流行趋势。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宋代女装一改唐风,讲求瘦长,以显露身材之苗条。除官员的公服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一般贵族和官僚家妇女,衣着虽不及唐时华丽,却配色大胆,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红、蓝为主色的习惯。另外,由于清明扫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起“孝装”,以一身缟素为美。样式新潮、意识超前的时装,一边被宋人调侃为“奇巾异服”,一边又被宋人兴致勃勃地用来继续在穿着上斗美争艳。

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串联起中国古今各个时期的历史。

《中国服饰史》既是一部将古代服饰与历史文物相结合,详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专著,也是一部透过历朝各代服饰制度,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源头与发展的书。在作者朴实直白、厚道贴切的文字里,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从服饰变迁读懂中华文化。

汝窑匠人的《汝窑随想》

作者:吉水

汝窑位居“汝、官、哥、定、钧”中国五大名窑之首,有“汝窑为魁”的美誉。作为历史名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考古、历史及古陶瓷界专家对汝窑十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