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一束薇草,采一春柔绿,采无限田园家思
2022/9/17 来源:不详“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诗经《采薇》节录
清明寒食前后的雨水,特别的丰沛。固然是桃李凋零,但各种草木青青的翠色,以另一种清新安抚着花事后视觉的失落。尤其长江沿岸的野土上,丛生各样的草木。芳草天涯,就是指的清明前后的绿草,不深不浅,不浓不淡,清新碧绿,生机盎然。
说到了苜蓿,汉朝张骞从西域引进的苜蓿,长遍了中国南北。我倒是不相信苜蓿只起源西域,要知道这种草的种子,远是在人类历史前就会随风而走。只不过张骞发现了西域的牧场养肥了战马,而甄别出的一种牧草,特地在汉地人工培植吧。
但我今天是说的,在中国至少有年记载的另一种草,它有一个名字叫做“薇”。但是很多人都不认识它。
暮春在江边行走的时候,我依然看见很多采集野菜的妇人。这种情形会由初春一直延续到草木完全枯萎的冬天。车前子,婆婆丁,都是他们挑在篮子里新鲜的野味,又以犒劳家人。
在他们采集苜蓿的时候,我惊讶木絮的旁边一重又一重嫩茸茸正开着紫色小花的豆科小植物。它们的叶子比苜蓿还要小,但是别有一种濛濛的翠意。当它们连片生长的时候,你有一种如烟如雾的感觉,如此的鲜嫩可爱。那细碎的点缀在绿叶间的小紫花,像羞怯的孩子的笑容,让人忘了忧愁。
我问婆婆,那紫花的小草叫做什么?她说那就是野豌豆呀。我们知道豌豆尖是春天的一道时令的蔬菜,只是人工培植的豌豆尖,和眼前这么细碎的豌豆尖比起来,自然是杨玉环和幼儿园小姑娘的类比。但是我知道这种野豌豆是可以吃的。就像婆婆的菜篮边,不可避免的有一把野豌豆苗。
在半荒野的江边,站在野豌豆丛里,你有弯腰采集的欲望,就是那姿态,也是一种可以做网红的美,无边烟青色的草里,你像仙女。仿佛整个春天,都秀色可餐。你会想古人难道没有这种感觉吗?难道他们不吃野豌豆苗吗?
不追溯还真不知道,这一追溯就吓了一跳。
中国最早的民歌《诗经》里,有最让人隔膜,但是又最熟悉的句子。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这个薇就是野豌豆呀,采野豌豆呀,采野豌豆苗,你看了豌豆苗,刚刚长出来了呀。说是回家收拾回家,这又到了另一年呀。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这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野豌豆呀,你看那柔柔的枝叶,多么的新鲜多么的娇嫩。说回家说回家,看见这豌豆苗,我就想起了我的家园呀。
一个“柔”字打穿了今古,如果你没有看到野豌豆花的那种柔绿,你一定不知道在春暮的野地里,你会多么的想家。
诗经的《采薇》,是年前的戍边的将士所歌所写。在有战马歇息的地方,他们垒灶屯兵,粮食不够的时候就在野外去采集野豌豆。这到底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家园。那么农民出身的他们,记挂着家里的农田山川,记挂着也有野豌豆开遍的原野,记挂着村口的杨柳。都是因为野豌豆花茸茸的绿,柔软的如同心里的相思。
屈原说“惊女采薇”,说的是那美丽娇弱的女孩子,在田野上采薇草,像仙女一样的自在,却也像仙女一样的回避着陌生人吧。画面之美,当穷尽画家的笔力。
另一个关于“采薇”的典故,这是关于精神意义上的,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的,孤竹国的国君之子,他们没有接受落在自己身上的王位,表示他们不受富贵权势的诱惑。另一方面,周武王取代商朝之后,他们认为武王伐纣是没有君臣道理的,所以就隐居在首阳山,天天用野豌豆苗充饥,但是最终营养不良,饿死。后世则强调了采薇的精神意义,我宁可吃野菜,也不会认同你。
但实际上野豌豆苗,是可以做饥荒菜,又叫救荒野豌豆。自然它的新鲜的叶子,无论是凉拌还是清炒,都非常的好吃。但是真正作为饥荒菜,恐怕是不能挑选最鲜嫩的叶子的。而且开花和结果的时候有毒性,需要完全的加热才能够吃。有时候我想,伯夷和叔齐是不是因为吃了没有煮熟的野豌豆植物,造成的中毒?
当代的社会,野豌豆苗,会作为时令的野菜,让人一享野趣。那当然和古人的不能比,他们是为了果腹,而如今我们用清油炒,麻油拌,是吃不出那些忧患饥荒的味道的。
然而正是野豌豆的柔绿可爱,让我对“薇”字有了另一种清新的好感。原来叫“薇薇”的女孩子,未必都是蔷薇花那样的感觉,原来是可以这样仙女一样的原野清新!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