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其人其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2024/8/28 来源:不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看似提供了更为公平宽广的创作舞台,但是写作者们似乎也丧失了纯粹创作的快乐。假如陶渊明每写完一首诗,就到网上投稿,读者的冷落是否真的会让他灰心丧气?或者读者的崇拜是否就能增添他继续创作的勇气?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南北朝,门阀势力割据严重,而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毅然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回归田园生活。而在陶渊明大力写作田园诗之前,山水田园类型的诗歌被看作诗歌流派中的末流,陶渊明的高妙之处在于,他因为亲身躬耕的体验,将自己劳作的真实体验写入诗,尽管种的豆苗被淹没在了茂盛的荒草之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陶渊明仍然如一个朴实的农民早出晚归在田间辛勤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而这些农耕生活的记录开拓了诗歌的题材。
真正能在千百年后依然打动读者的是,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发自内心的闲适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样是采菊,普通人可能仅仅惊艳于花儿的美丽,而陶渊明却能收获闲适的心境,“南山”实指陶渊明家乡秀美的庐山,也可虚指陶渊明因为看见美丽的菊花,而触发了对其它美好事物的欢喜之情。
无论所见为何物,其实都是人心境的真实反映,陶渊明不过是借助“菊花”、“南山”这些具体形象,来表达自己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心境。所以,陶渊明的诗歌贵在“平淡自然”,看似总在描写一些普通日常的事物,实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所表达的是光明磊落的心境和怡然自得的情感。
陶渊明的诗也并不回避自己的贫穷,“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辙醉,期在必醉。”陶渊明的困顿显而易见,他不过是一个寄居乡野贫困潦倒的普通读书人,偶尔写写无人读取的诗。陶渊明真正获得文学史的认可是在宋代,宋代山水画迎来创作高峰,而山水画和田园诗因其相近的题材选择和旨趣追求,遂把陶渊明抬高至“魏晋南北朝第一诗人”。
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如陶渊明一样“身前无人问津,死后名誉傍身”的一流创作者。比如蒲松龄,他与科举无缘,一生流落乡里当普通教员,耗尽毕生心血创作了《聊斋志异》,看似是写狐妖鬼怪的奇闻异事,实则是对现实生活入木三分的真实刻画。但因家贫无力刊印,却被后世堪称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典范。
当我们阅读陶渊明诗歌或《聊斋志异》时,无不为其成熟的创作技巧所折服,看似举重若轻的文字背后,其实凝聚了作者全部的创作思考和技巧。作品只是创作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形式,真正决定作品高下的是作者本人对文学创作技艺的不懈追求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