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山沟到产业园,毕节空壳村的变迁
2024/8/24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热心公益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148116242762&wfr=spider&for=pc
5月9日,金沙县岚头镇东隆村茶叶加工厂里,当地村民刘方碧正忙着给新采的茶叶杀青。加工厂周围,是上千亩郁郁葱葱的茶园。 “我们工资每月元,24号定时发工资,工作又不累。”刘方碧告诉记者,三年前,东隆村还是“空壳村”,村里没有产业,他们只能靠打零工和种包谷维持生计,一年辛苦到头入不敷出。如今村里有了茶园,还建起了加工厂,群众既能就业,也能照顾家庭,现在像她一样在茶叶加工厂就近就业的当地群众有12人。
岚头镇东隆村茶叶基地
年,东隆村种植茶叶亩,山野间的黄土地开始变得四季常青。村里引进了金沙贡茶公司,在茶叶基地建起了加工厂,实现了茶叶产销无缝对接。 说起村子的变迁,东隆村村委会主任余超讲述了一个故事:动员产业结构调整时,村民李英国老人不同意,认为还是自己种包谷比较好,村干部怎么劝都不听。后来他家土地周围全部种满了茶叶,看到左邻右舍都到茶叶基地务工,收入比自己种庄稼还多,才转变思想参与种茶。如今李英国在茶叶加工厂上班,还参与合作社管理工作,年收入余元。
岚头镇东隆村大棚育苗基地
据余超介绍,东隆村茶叶现已全部长成规模,基地里锄草、施肥、剪枝、管护等岗位带动当地群众上百人就业,真正实现了山野绿起来、乡村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纳雍县羊场乡菜子地村木耳基地
5月12日,记者走进纳雍县羊场乡菜子地村,宽阔的通村路旁溪水潺潺、鸟鸣山静。田间地头,一排排白色的木耳菌棒在阳光下愈发耀眼。 “以前我们村很穷,没有产业,只能在山旮旯里种点包谷维持生活。现在集体种植木耳,我们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年底还参加分红。”村民杨得学告诉记者,上个月村里刚收获一季木耳,他参与采摘赚了两千多元。 和杨得学一样,村民李明书也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我在家照顾孙子上学,有时间就到产业基地务工,去年年底一个人就赚了元。”
纳雍县羊场乡菜子地村木耳基地
菜子地村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说起村里的产业发展,扶贫干部王健感慨良多:“年前,菜子地村没有产业,被称为‘空壳村’。如今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我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领衔发展了黑木耳、马铃薯等产业,村子的面貌大为改善。” 据村党支部书记陈领介绍,该村现已发展黑木耳42亩、马铃薯亩,由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运营,产生的利润70%分给贫困户,20%作为二次分红,分给参与管理的贫困村民,10%作为合作社管理费用。“我们正谋划发展中药材、蔬菜、大豆等产业,进一步带动群众增收脱贫。”陈领说。
纳雍县曾底坝村马铃薯基地
赫章县古达乡中田村,年发展了黄桃亩、樱桃亩、芸豆亩,如今山坡上果树成林、豆苗葱郁。 “不是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村里哪有今天的发展?”望着漫山遍野已挂果的黄桃,中田村中寨组村民孙刚银脸上露出笑容:“我家7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村合作社种植果树,每年土地流转费加上务工费,收入近元。” 产业见成效,还要有销路。中田村引进当地盛丰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经营,公司提供种苗并收购农产品,合作社负责统一管理、技术服务和组织群众务工。 村民陈开友家,5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他和老伴则常年在产业基地务工。此外,他还自己购买了一台旋耕机,每到犁地时节就从合作社承包部分土地耕作。年,老两口年收入余元。 “没有产业,稳定脱贫就无从谈起,以前我们这地方就一直没发展起来。”古达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喻富国说,如今该乡各村都有了产业,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纳雍县曾底坝村土鸡养殖基地
扶贫春风吹乌蒙,千村万落换新颜。 一条条宽阔平坦的硬化公路进村入户,一栋栋崭新的居民楼屹立山麓,一个个扶贫产业风生水起……深处乌蒙山区的毕节市,一个个山旮旯里的“空壳村”在脱贫攻坚大潮的推动下,已变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园。 据悉,毕节市今年正全力聚焦12个农业特色产业,种植马铃薯万亩、蔬菜万亩、中药材万亩、茶叶20万亩、皂角50万亩、刺梨50万亩、精品水果10万亩,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
通讯员陈永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顾野灵汪瑞梁
编辑刘思博
编审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