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粽咸粽算啥广东粽的花样竟然有这么多

2023/1/3 来源:不详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最专业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又到端午节啦

朋友圈出现了很多晒粽子的吃货

作为吃货省的大广东

粽子当然也是五花八门的

现在来考考大家

广东到底有哪些特色粽子?

1

咸肉粽

广东最常见的粽子就是咸肉粽了。咸肉粽呈三角形,馅料丰富,有咸蛋黄、香菇、肥猪肉、鸡肉、瑶柱等等。光是想想就让人流口水啦~

▲以香菇、咸蛋黄为馅料的咸肉粽。

▲切开后的咸肉粽露出鲜香的肉馅。

2

肇庆裹蒸粽

肇庆裹蒸粽是广东肇庆的特产,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冬叶要色绿叶香,肉馅要肥瘦相间,还要加五香粉、曲酒作调料。正因如此讲究,蒸熟后的粽子清香扑鼻,入口馅味醇香、肥而不腻。

▲选用肥瘦相间的猪肉作馅,肇庆裹蒸粽肥而不腻。

3

高州枧水粽

传统的枧水粽不加任何馅料,只在糯米中拌入一些枧水。如今有的还会加入莲蓉或豆沙,丰富口感。枧水粽不仅清爽好吃,还非常健康,可以平衡人体酸碱度,祛湿健脾。

▲枧水粽代表粤西风味,高州枧水粽在其中非常有名。

▲豆沙馅的枧水粽。

4

客家灰水粽

客家灰水粽被称为“最寡淡”的粽子,制作时要把糯米浸泡在过滤的豆苗灰水里,再用尖竹叶包裹,不放任何材料。所以很多人第一次吃可能会觉得一点味道都没有,甚至带有些许的苦涩,但是偷偷告诉你,蘸了白糖之后吃,你会上瘾的~

▲采摘的布荆,晾晒干燥后可用来制作灰水粽。

▲客家灰水粽煮好后带有金黄色,吃粽子的时候用糖油淋于去叶的凉粽上,或直接拿凉粽蘸糖油吃。

▲包好的灰水粽用杆草细绳扎好,放锅里煮1—2小时就可以品尝了。

5

道滘粽

道滘棕是东莞道滘的特产,被誉为“天下第一粽”。道滘棕味道浓郁,这源于它的馅料丰富、调料多样,制作时还需要加入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呢~

▲包裹好的道滘棕。

▲蒸熟后的道滘棕,色泽清亮、馅料丰富。

6

珠海斗门粽

斗门粽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长条形的,体形也比较大,一个粽子有七八两重。每逢端午节来临之前,斗门人都喜欢把自家制造的粽子送给街坊,人情味十足。

▲将包好后的斗门粽扎紧。

▲制作斗门粽所需要的配料。

▲蒸熟后的斗门粽。

7

潮州凤凰枕头粽

枕头粽,顾名思义,得名于枕头般的形状。枕头粽可能算是最重的粽子,每只有五六斤重,往往一家人一起吃一个就够了。

▲一个个枕头粽像小枕头一般,依次排列。

▲枕头粽个大馅多。

8

潮汕双烹粽

双烹粽在潮汕地区极富盛名,双烹粽之所以称为“双烹”,在于馅料由三分之一的甜馅和三分子二的咸馅组成。说到粽子的复杂性,在双烹粽面前,甜党和咸党还有啥好吵的?

▲双烹粽的形状非常特别。

▲潮汕双烹粽甜味咸味具备,口感丰富。

9

中山芦兜粽

中山芦兜粽可以称为“最耿直”的粽子。制作时需要把糯米、烧腩肉、咸蛋黄等的材料分层放入卷好的芦兜筒里,再用圆水草绑扎。

▲将煮好的芦兜粽切成小块食用。

▲制作芦兜粽需要将糯米等材料放进卷好的芦兜筒里。

10

清远驼背粽

驼背粽是清远著名的传统小吃,其包裹是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因为形状酷似一个驼背娃娃,因而叫“驼背粽”。

▲驼背粽的制作方式非常特别,包“驼背粽”前,要先将糯米洗净后泡3个小时左右;馅料也要先腌一下,这样才能入味。

▲在包的过程中,将两片粽叶折成漏斗状,舀入适量泡好的糯米,然后放上馅料,再舀入适量的糯米,包合后以粽绳扎紧,通常选用咸水草来捆绑。

11

雷州鸭乸粽

在滨海城市湛江,每年端午节,除了海上“扒龙船”的习俗以外,吃“鸭乸粽”(乸,音nǎ)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鸭乸粽”,因状如鸭子而得名,也叫“鸭乸稞”或“鸭母粽”,是湛江雷州、徐闻等地的一大特色。

▲“鸭乸粽”最大的特色当然是在于奇特的鸭子形状。

▲正宗的“鸭乸粽”要用簕古叶来包。新鲜的簕古叶不仅可以包住粽子的原味,吃粽子的时候还能尝到簕古叶的清香。

▲能将叶子编织成“鸭母”形状,匠人的手艺可见一斑。

12

台山粽

台山粽子,外形成四角多边形,台山粽属广府白粽的一种。粽子内置丰富的馅料,粽子叶却被裹得严严实实,紧得连粽子角都是扭的,故此又叫扭角粽。 

▲台山粽的馅料也很特别,馅料里的半肥猪肉是关键,里面放了一种用盐腌过的红榄香草中草药,药名“红丝线”,有清肺止咳、散瘀止血的功效。

端午节承载着我们的

各式各样各种风味的粽子

把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包了进去

广东这么多种粽子

你最喜欢哪一款呢?

来投一票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2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