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还有这条风俗,很
2023/11/14 来源:不详腊月这最后的几天,离新年越来越近,人们也更忙了,因为还没有放假,所以很多人都一边上班,一边准备着过年的年货。
今天是腊月二十五,在民俗里也很重要,除了各地有自己的特色外,主要有两种讲究:
一、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民谣里说:二十五,麿豆腐。是说,腊月二十五这天要做豆腐或者买豆腐,为过年做准备。
传说豆腐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母亲特别喜欢吃黄豆,于是他就让人把黄豆磨粉,又怕太干,所以就冲了水熬成豆乳,再放入些盐卤做成豆花,老太太一尝就特别喜欢。
母亲喜欢吃,刘安就常常做来给母亲吃。这刘安孝心可敬,但有些不务正业,终年沉迷于成仙修道,总是和一群方士、老道一起神叨叨地炼制丹药。有一次竟然把炼丹用的石膏掉进了母亲的豆乳里,过后发现这东西会让豆乳凝固形成豆腐,于是就诞生了豆腐这种美食。
南宋理学家朱熹《豆腐》诗,诗里这样写道:
种豆豆苗稀,力韵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到了明朝,李时珍也引用了这一说法,在《本草纲目》里写道“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于是淮南王发明豆腐的说法,就流传了下来,至今安徽八公山豆腐宴依然很有名。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也写了一位老者,喜欢用豆腐和面筋等蘸蜜吃。
豆腐其实是挺有历史渊源的一种传统美食,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其实还有些敬老的意思:
元代的谢应芳曾说:很多人为了敬老就觉得要让老人多吃肉。但是老人牙齿不好,给他们肉吃也无法享受,倒不如豆腐这样“甘软可口”的食物,这才是真正的养老和敬老。
你看,过年期间年轻人牛肉羊肉地吃,牙口好自然没什么大问题,但老年人却未必喜欢,过年时候准备一些绵软好吃,营养丰富的豆腐,老人们也能大快朵颐,只是要注意尽量不要拿白豆腐来待客就行了。
关于二十五磨豆腐,还有种说法,是说腊月二十三灶爷上天述职之后,玉帝会下界探访,看看各家各户日子过得怎么样,如果都是锦衣玉食他也好安心,如果实在贫困,他也好施以帮扶。
于是民间就流行在除夕之前吃些豆腐渣,表示日子不好过,以求上天多赠些恩惠下来。再加上民间总会做错些事,比如该供奉的时候没有供奉,该说好话的时候说了坏话,玉帝一看大家日子过得苦,会感觉有些牢骚和问题也在所能免,就干脆免了惩罚,让下界安生度日。
还有种说法,是说豆腐的“腐”字,与福气的“福”字同音,为求多福,人们才会在过年期间多买豆“福”。
二、腊月二十五,裁纸糊窗户。
关于腊月二十五,其实还有个风俗,好多人可能都不记得了,那就是“腊月二十五,裁纸糊窗户”。
这则民俗最早源于北方,一般情况下,腊月的二十三祭灶,把灶爷送走;二十四扫房子,把屋子打扫干净,到了二十五这天,就要开始装饰房子“糊窗户”了。
旧时候没有玻璃,人们就会买一些“高丽纸”把家里窗户都从新糊一下。
那时候,窗户多是花格木棂窗,要用纸糊上才能阻挡风和尘土入内。要过年了,人们把去年的旧纸撕下来,换上白净的新纸,再贴上窗花,福字,或者有吉祥图案的剪纸等,增加过年的气氛。
传说在战国时期,每逢过年人们总会用桃木板,刻上镇妖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称作桃符,贴在门旁、窗上,以求家宅平安,福多寿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干净明亮的玻璃窗,自然也就不用糊窗纸了,但是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贴窗花的习惯。在腊月二十五这天,一家人转炉而坐,巧手媳妇拿来剪刀和红纸,一下下剪出喜庆美丽的图案,再贴上窗子。
屋里的灯光映着一家人的笑脸,和窗户上的大红窗花,幸福之情早已透出门窗,溢出天际。
所以二十五糊窗户也是一项挺重要的民俗,如果说二十四扫尘,是在为过年做“内功”,那糊窗户、贴窗花,就是在做“外功”。家里打扫干净,再贴上喜庆的饰物,才真有了过年的气氛,真的有了“年味”!
结语:
离新年越来越近了,讲究也越来越多,每天一条民俗,开开心心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