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是鬼故事这可能是最错误的解

2022/12/27 来源:不详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末年著名文学家、辞赋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见过桃花源的渔夫从桃花源出来后,就立马往郡城赶去,报告太守他发现了一处人间盛地,并且在回来的路上已经沿途做了标记。

就这样,太守听闻了他对于桃花源的美好描述,便想去寻找这一人间仙境,但是太守派人按着渔夫所说再去寻找时,却并没有发现任何标志,也无法找寻到渔夫所说的仙境,不久后,太守就病死了。

就因为如此,在后面很多人的解读中,硬是把“桃花源记”解读成一部鬼故事,说是桃花源里面住的本都是鬼怪,正是因为这样,明明渔夫见到了真真切切的“人”,却再返回去寻找时,再也无法找到。

对于这样的推测,我只想说:“您这是看电视剧看多了吧!”。

咱们都可以理解,在我国的古代电视剧中,著名的鬼故事系列,非《聊斋》莫属,而《聊斋》的很多系列故事就曾这样描述鬼故事。比如狐狸精小翠、青凤、婴宁、红玉、辛十四娘等。

她们都是非人类,却擅长幻化人形,还可以变幻出人间胜景迷惑赶考的书生,她们待人和善,外貌与人类无异,变幻出的美景也让人无法辨出真假。

在《聊斋》中,确实可以说,这是真真实实的鬼故事,但是,不能因为《聊斋》中的场景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场景有那么一星半点虚无缥缈的联系,就可以空穴来风地将《桃花源记》解读为一篇鬼故事,这完全是一场错误的解读。

为什么说《桃花源记》是鬼故事是一场错误的解读。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很多充足的理由,拒绝这一错误解读。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期南朝宋初的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在东晋时期曾经做过几年的小官。

因为他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后来在义熙元年,即公元年十一月,辞去彭泽令的官职,直接回家了。

此时,陶渊明正值40岁,从此过上了隐居的田园生活。他的诗作主要也是以田园生活作为题材,著名的作品就有《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等。

在这些作品中,陶渊明要么是歌咏美好的田园生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要么是透过田园生活思考生命,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就通过反复铺陈、连续咏叹,抒写自己辞官回归田园、重返自然的欢愉。

在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自我与世俗、生命与自然的思考,这体现了陶渊明对生命有着深入的思考,善于从自然中领悟到生命的哲理,是一位十分喜欢思考的作家。

而其诗作,又充分表达了他对于现实与理想的距离的感叹,对现实抱有较深的不满,而心中又难免一直怀抱希望,比如“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从这句诗中就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怀抱希望之情,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只要希望能够达成就好,这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希望。

再加上当时正处于东晋末年,朝廷已经十分腐败,朝中各种明争暗斗,而且当时把持朝政的势力是武将,文官基本处于被打压的状态。

可以说当时的晋朝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内有武将作乱,外有许多诸侯国蠢蠢欲动,国不能安,民不聊生。

陶渊明辞官回家15年之后,即公元年,东晋王朝就已经完全落入武将之手,东晋正式灭亡了。

进入我国历史上的南朝北宋时期,这一时期,各国间不断爆发战争,人民流离失所。

作为一名对生活怀抱有希望的诗人而言,面对家国的痛失,而自己又无法改变政局,内心肯定十分难受的。

内心充满了希望国家能变好,人民能够生活美好的愿景,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感而发,写下了《桃花源记》。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通过渔夫的眼睛描写了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美好娴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平和诚恳。

作者通过桃花源的美好反衬了现实的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但作者又十分清楚,桃花源不过是一场美好的希望。

因此,在文章结尾,南阳刘子骥再次前往寻找桃花源的时候,再也无法找到,最后抑郁而终。

从这不难看出,不仅作者对美好生活怀抱希望,在当时的社会,很多人都希望能有这样一片净土,能够好好生活。但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更表达了当时社会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和依恋,他们从朦胧飘忽的外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作为一个醉情山水,又忧国忧民的诗人,在面对那样的家国背景之下,你还能指望一个诗人,写出一个只供娱乐、看了对生活没有任何美好幻想、让人闲谈话诟的“鬼故事”?这解读简直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桃花源记不过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构建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愿景,但最后,又不得不回归现实的真实写照。

而《桃花源记》之所以被错误解读,大多原因是来自于大量《聊斋》电视剧的渲染,里面描述的“鬼故事”多以山精鬼怪幻化出美好生活的场景,很多人就将这“美好生活、人间盛景”混为一谈,错误地解读了《桃花源记》的真正意图。

喜欢可以点个赞,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一起学史鉴史赏史。

行鉴至远

#历史#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2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