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望族金坛于氏的崛起
2022/5/9 来源:不详点上面“于姓于氏"加入于氏家族!
金坛于氏家族从明代初年延续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从明代万历年间初次修谱,到宣统三年,经历了六次修谱,于氏家族子孙后代,人才辈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及至今日,据说已经有二万余人的家族群。
统计、汇编、校正,想把这部数百万字的家族史修完整,所费时间、精力、财力是可以想象的。
好在,于氏家族儿女,团结一致,各尽所能,综合协调,补拾遗漏,尽可能把这部家史完善,以慰先祖们在天之灵。
宣统三年,制作家谱的枣木雕版
历次修谱都是于氏家族的大事,登记造册,雕版刻印,那时候印书每一页都是用枣木板雕刻而成,印书代价极其昂贵。
宣统辛亥年,最后一次修谱,家族大约花费担稻钱,好在当时,金坛于氏家族殷实,祠堂有公产数千亩,各支派子孙富足,大家一起来做这样的事,还是能够承担得起的。
金坛于氏家族支派,每家生有子女,都会及时登记造册。可惜,六十年代的运动,大量的资料便散失殆尽,于氏家族子孙往来也因此中断,收藏宣统版《金坛于氏族谱》也只是仅限于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当然,民间有零星收藏,均不完整。
作为江南文化大族,延续至今有二十余世,耕读传家,子孙后代视科举功名为正途,家族以谱牒为序,把子女教育列入重中之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祖父辈在时,他们聚会相互之间聊天,还常常用金坛土话,背诵《四书五经》,并以此为荣耀。
什么原因让金坛于氏家族人才辈出呢?首先是耕读传家、家学渊源,视读书为大事的良好传统,祖辈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让后辈子孙有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其次是各支派家底还算殷实,为专心读书提供了资金保障,家族内部贫困家庭孩子念不起书,家族之间也会出资相助;
其三是家族读书人多,基数庞大,世代传承基因里有着读书的种子,家族大环境土壤为出产人才,提供了保障;其四是良好的家教和门风,《福谦堂》的堂号里就可以找到家族兴盛的原因,一个家族或个人,他的福气来自于谦逊、谦让;其五是于氏子孙具备良好心态,基本上是寡言的实干家,不管是做实业,还是做学问,都是身体力行,冷静处事,洞悉原委,心宽似海,积极向上。
记得祖母说过,解放前,父亲小时候为自家放牛不小心,牛吃了口隔壁村人家田里的豆苗,那家人拿着几根断了的豆苗。来我家里敲竹杠,要求赔两斗米。不然的话,就要到茶馆里“摆茶”,“摆茶”是乡下人请地方名望绅士吃茶打官司说理的一种方式,两斗米对于当时并不富裕的我家来说,可以熬过一个冬天,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祖母为了了去“摆茶”的麻烦,等天黑了没人看到时,竟然偷偷地让祖父挑了两斗米赔给了人家。吃亏是福,所谓家族门风也就是如此而已。修家谱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让家族文化回归!
《集锦堂》二十二世孙于欢
状元于敏中先祖十世嫡孙于昀先生,花三十万巨资从中国人民大学请回宣统三年版的金坛于氏家族《福谦堂》、《永言堂》影印件,为本次续谱找到了根系,使各支派联接变得顺畅,为续谱立首功。金坛于氏家族于和英会长、于欢先生是本次续谱工作的组织者,他们为续谱工作排兵布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孝心值得大家效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修谱,男女均可入谱,同享平等,老于家女儿们孝行尤为炽热。过去封建家庭,女孩子连正式名字都没有,父母也就是大丫头、小丫头呼来唤去,祠堂祭祀排除女流之辈,出嫁后便随夫姓,属于夫家人,死后入夫家祖茔,入夫家宗谱,至于娘家人,只有监督权。
从既往的历史来看,金坛于氏一门,男儿奋发自强,女儿光彩四溢,相得益彰,忠厚传家,诗书继世,家族文化基因世代相传,良好的家风,有口皆碑,坛邑俚语称:“嫁于家男发家,娶于家女旺家”。现在的婚姻倡导自由恋爱,大多数婚姻都是将就过日子,离婚率大约占了50%。
过去父母做主,讲究门当户对,结婚后除了生一大堆孩子外,很少有离婚的现象,婚姻是关系到子女终生的大事。做父母的,会从综合方面来考虑问题,没有哪个父母会把至爱的亲生子女往火坑里推?从家谱里,我们看到于氏家族的婚姻均是父母做主,强强联合,与于家结亲的人家很多也是江南大族。
时过境迁,历史翻到多年后的现在,树大根深,家族后裔基数庞大,人员迁徙多变,收集子孙信息的难度系数加大,好在现在电脑编撰,不需要雕版刻印,家族人才济济,各支派之间相互照应,为续谱工作带来便利条件。
金坛于氏家族内部,经多次会议决定:《金坛于氏族谱》由二十三世孙(于敏中十世孙)于昀先生担任总编;二十一世孙于明(年,金坛于家最后一位举人于芝寿孙女,《金坛于芝寿支谱》主编)担任总顾问;长竹埂《敬億堂》十九世孙于和英会长、二十二世孙于欢《集锦堂》后人担任主编。他们策划、发动、召集、动员、组织、汇编,为《金坛于氏族谱》编撰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值得金坛于氏家族铭记在心。
《金坛于氏家族总谱》按照先辈既定方案承袭旧谱:金城镇《福谦堂》、王母观《永言堂》、长竹埂《敬億堂》、句容《集锦堂》、无锡《固本堂》分修。目前,句容《集锦堂》、无锡《固本堂》、《金坛于芝寿支谱》已经完成了,待到其他几支完成,统一汇总。
追根溯源,于氏后人世系金坛,承载六百年家史,与坛邑乡人,同患难、共命运!我们要感谢这块生我育我的乡土,感谢祖先把我们带到人间。
自乐善公、仁源公迁居金坛,明清两朝,金坛于氏科举世家,代有人才,初步统计,至少出了一位宰相、两位状元、二十八位进士、六十四位举人、数百位文武秀才和各类监生、贡生,后世子孙频繁入仕,簪缨世家,高官满堂,如此盛况,于家子孙无一不是从读书科举进入仕途,被历代乃至现在都视为正途。
金坛老于家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达到孜孜以求的程度,才有后世子孙步步高升,前辈是榜样,后世当效法。
从坛邑很多历史遗迹里,处处可以找到金坛于氏家族的痕迹,可惜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值得金坛人自豪的历史遗迹,随着近百年的风云变幻,已经荡然无存,但于家的血脉还在,于家发愤图强的精神还在,相信于家后人伴随着国运隆昌,依然还会人才辈出。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最新家族动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