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责子诗看陶渊明的真实嘴脸

2022/9/19 来源:不详

原文:

责子

[魏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说,自己都两鬓霜白了,还是搞不饱肚皮。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是却没有一个热爱书法文章。老大的特长是懒惰,到了十六岁也不知道去干点活。老二快十五了,压根儿就没有读读文章学学技能的欲望。老三老四十三岁了,尚且没有启蒙,甚至有点不识数。老五也快九岁了,整天就知道傻呵呵的去找野果子吃。老陶我这样的遭遇也是命运使然,所以何必跟这群孙子较真呢,还是喝酒来的实惠,来走一个!

这是四十四岁的陶渊明在酗酒时对儿子们所发的牢骚,满纸的无奈,却也透着满纸的无耻。陶渊明治国养民的才能没有学到,但是魏晋时期的混账性格却学了个十足十。中国古代的人说官员要“爱民如子”。陶渊明把这个规则给翻了过来,即:不爱其民如不爱其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果断的放弃了他所牧养的庶民,然后又果断的放弃了他所抚养的儿子们,陶儿子们也果然不孚爹望,简直肖的很。陶渊明说自己到了四十四岁还经常饿肚子。别人说你不是亲自种地吗,而且又不用缴纳赋税,咋就吃不饱饭呢?他自己说了,第一自己只管种不管管理,所以草盛豆苗稀;第二收获的那一点粮食自己酿酒喝了,酒多香啊。然后在后面就历数自己的五个儿子如何如何。我坚信,陶渊明在这首诗用到的是互文的手法,也就是并非他的一个儿子具备一种他爹式的品质,而是每个儿子都有这些品质。也就是说老大、二、三、四、五这些家伙,无论处在哪一个年龄段,都是共同懒惰的,都没有学习书法文章的欲望,都是不识数的,弄不清楚哪些是豆苗哪些是草,都只会每天傻呵呵的去山里边找野果子。陶渊明这个爹当的也真是极品,儿子们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只能自己找野果子充饥。而他们的爹却在饮酒。酿酒难道不是浪费粮食的一种事情吗?

我向来对这个随便放下一县百姓政务的逃官没有什么好感,他就庆幸自己的时代朝廷没有处置逃官的政策吧,否则非得判他个临阵脱逃的死罪。孔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是因为天下无道,才需要这些掌握了知识技能的人来做事呀,如果天下有道我孔丘还有什么可改变的?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出来做事,本来就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你又矫情什么?不承担自己的使命,就是背叛,作为士族的陶渊明,竟然没有一丝的家国情怀,正当的事业不去做,非得去种豆采花,实在是无耻的很。所以,上行下效,他的这五个儿子又怎么可能会有家国情怀呢?既然要做乞丐,那么学富五车的乞丐和斗字不识的乞丐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魏晋时期所谓的士大夫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群货色,一边盗窃着国家资产滋养自己,一边瞧不起为他们供给养分的庶民,所以魏晋风流果然是无耻至上。

所以,做家长的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孩子们学习所谓的魏晋风流式的文学作品,实在是毁人的很。你看这个陶渊明。这不知道后世的人崇拜陶渊明的哪一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1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