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上善若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

2023/9/19 来源:不详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第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上善:人性有善的一面。上,形而上,指人性。有静:一种平衡状态,即风调雨顺。静,平衡。正:勘校本作“政”,帛书甲本、乙本均作“正”。以为从古本妥。静:勘校本作“争”,帛书甲本作“静”。以为从古本妥。无尤:从无而尤,即因为生存环境恶化而使人忧怨。尤,人怨。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虽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也就最接近“道”。(最高的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什么过失。

本章讲述的是处世方法。人生在世必要经历很多事情。如何处理好各种事情很重要。会处理事的人可以功成身遂,名扬天下。而不会处事的人则是茫茫从事,碌碌无为,不断受挫。一个人会处世的大道之理是什么?那就是在于这个人的本质,这个人的修为,还有这个人所处的环境。

一个人与一个人的本质都不相同,本质是上善的人是最庄严神圣的。上善之人的本质就是本性。在本原里本质是上善的生命是无数,然而在现实的人之道上,本质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类都没几个,甚至都没有。上善的本质就是至净圆满的永恒。上善本质的人比圣人都高万倍不止。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与众不同,不会伤害众生,对于名利毫不动摇,完全做到了见素抱朴,清净为天下正。上善本质的人比明心悟性的哲学家都高万万倍不止。但是如此本质的人从古至今都没几个,所以向如此本质的人学习是一般行不通的。如此一来,那就只能是一个感慨而已矣。

(1)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东方人类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直至舜时才得以完善。以舜为主体形成的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源头,对华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舜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以崇尚孝悌而闻名于时,以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理念而恭行于世,以全新的道德文化开辟了东方人类社会的新纪元。

舜是黄帝的后裔,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舜出生以后,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舜4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瞽叟就又娶了一个老婆,舜在家中的地位发生了度的大转变。他不再是家庭中的宝贝,而是成为家庭中的累赘,成为一个多余的人。

后母壬女是当地有名的泼妇,人人都怕她三分。她与瞽叟成家后,对舜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从来就没有一个好脸色,动不动就打骂、饿饭。凡是后母身上的那些毛病,在壬女身上都可以找到。

瞽叟则事事顺着壬女,任其所为。特别是壬女生下儿子象以后,更是把舜看成是家里多余的人,备加虐待,并千方百计地想把舜赶出家门。更为严重的是,壬女还多次与瞽叟合谋想要杀掉舜。

舜同父异母的兄弟象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不讲道理时时处处欺负舜。在这样的逆境中,舜逆来顺受仍然恭敬地侍奉父亲和继母,爱护着兄弟象。每当瞽叟、壬女想要害他的时候,他就躲起来。而平时一般性的打骂、惩罚,他就默默地承受。

对于舜的孝行,《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

瞽叟由于爱续妻壬女与小儿子象,常常想杀害舜。在瞽叟动杀机的时候,舜就逃避,不让自己遭到杀害。但在一般情况下,要打要骂,就随他们的便。不管情况如何,舜都不违背父母的意愿,每天都谨慎地侍奉他们,从不懈怠。

那么,舜孝敬父母、友爱兄弟,都有哪些具体的事迹呢?

有一次,象独自去放牛。由于贪玩牛跑到氏族部落的地里践踏了庄稼。尧舜时代还是氏族公社所有制,任何人都不得乱拿氏族公社的东西,也不能毁坏公社的东西。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象放牛践踏了公家的庄稼,部落酋长通知瞽叟去“请荆”。

所谓“请荆”,就是主动到部落酋长那里接受“鞭刑”。在接到“请荆”的通知后,瞽叟只得老老实实地按照规矩,把自己捆绑得结结实实,到酋长那里请求处罚,接受鞭笞。

舜从外面回来,听说父亲“请荆”,要受鞭笞之刑,就急急忙忙跑到酋长那里,请求代父亲受刑。舜的举动,使大家很受感动。酋长素来知道舜的为人,就将舜的刑罚草草了事。

壬女一直想把舜赶出家门,但又没有找到适当的理由。一次,壬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春天到了,壬女要舜与象到两个地方去种豆子,谁的豆子出了苗就可以回家,没有出苗就不能回家。

为使舜的地里长不出豆苗,不能回家,壬女就事先把舜的豆子炒熟了。兄弟俩快要分手的时候,都已经走累了,象要求休息一下。

鬼使神差,临走时,由于两人的袋子一模一样,象拿走了舜的袋子,舜拿着象的袋子。结果,过了一段时间,舜的地里就长出了豆苗,平安回到家里。象的地里却怎么也长不出豆苗,久久不能回家。

壬女看到舜回来了,象却没有回来,已经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气得病了一场。舜回来后,看到象还没有回来,又返回到象种豆的地方,象已经饿得倒在地上。这时,舜就把饿昏了的象背了回来。

有一天,壬女要象到舜那里对他说:“家里的仓有点漏雨,父母要你回去修理一下。”

父母之命,舜当然要服从。舜到了姚墟,爬上了仓顶。正在进行仔细检查修补时,突然间浓烟滚滚。舜一看,原来是仓库下面已经着火了。于是,舜想找梯子下来,但梯子已经不翼而飞;叫壬女和象快来救火,壬女和象也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舜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急得满头大汗。情急之中,求生的本能发挥了作用,舜不顾一切地往下一跳。这时候,娥皇和女英为他准备的披风,在下降的过程中张开,从而增加了空气阻力,减缓了下降速度,使舜顺利地落到地上逃过一劫。

过了不久,瞽叟对舜说:“家里那口水井,自从你打成后还没有淘过,现在淤泥多了,你什么时候抽空回去淘一淘。”舜二话没说,立即就答应了。

舜立即开展淘井工作。正在这时,瞽叟、壬女与象就往井里填泥土和石头。他们心想,这一次舜必死无疑。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舜竟然活着出来了。

原来,舜当年打井时,在井下打了一条通向邻近水井的通道。当他下到井底准备淘井之际,突然看到上面往下掉泥土和石头,知道大事不妙,于是就躲进井下通道,从另外一个井口出来了,又一次躲过了一场灭顶之灾。

在瞽叟、壬女与象谋害舜的过程中,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他们邀请舜赴宴,想把舜灌醉后再杀掉。娥皇和女英觉察到了他们的阴谋。因为舜是孝子,她们不能阻止舜去赴宴,以免有损舜孝敬父母的声誉。于是,她们采集了不少草药,熬成药汤,让舜在药汤里浸泡,然后让舜赴宴。

由于舜泡了药汤,身体的解酒功能大大提高,终日饮酒不醉。瞽叟、壬女与象不断地给舜敬酒,舜则来者不拒毫无醉意。没想到象在不断敬酒中,倒是把自己先给灌醉了。最后,醉酒杀舜的阴谋就这样失败了。

在这以后,舜仍然像往常一样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舜的孝道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

孔子和孟子都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孟子甚至设想,舜做了天子后,瞽叟因杀人而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

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事迹传说在传统文化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也成了儒家“仁爱孝悌”思想的历史渊源。

(2)周公以孝悌仁爱服天下

舜帝开创的道德文明,至西周时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西周时期,以周公为代表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注重仁爱天下,强调孝悌之行。

周公是被公认的儒学奠基人,他所倡行的仁爱孝悌,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又称周公旦,是西周初期人,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对父亲周文王姬昌非常孝顺,仁爱之心胜过其他兄弟。周文王过世后,他又以仁爱之心辅佐周天子,天下人无人不钦佩。

周武王姬发即位后,周公辅佐周武王,处理了许多政务。公元前年,武王讨伐商纣王。周公辅佐周武王,最后打败商纣王,灭商建周。

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禄父为殷君,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助他治理。同时大封功臣、同姓和亲戚。周公的封地在曲阜,封号是鲁公。但周公并没有去封地,而是留在朝廷辅佐周武王。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