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期家乡的豆子散文
2022/8/5 来源:不详文/吴丽群(江西)
浓浓秋日,走在家乡的田埂,眺望远处,满心欢喜,一株株、绿油油,是我最深情的牵挂。
“小河岸边黄豆香”,一条小河,清清澈澈、流水潺潺,天然山泉缓缓注入,河虾、螃蟹不约而居,石斑、黄鸭自由自在。
徜徉小河边,走过青石小路、顺道一条田埂,一片绿油油让人眼睛一亮。这是我和豆子的不解情缘,喜欢看它破荚而出圆滚滚的身子,捧在手心里;喜欢用它榨成美味的豆浆,呵护家人健康;更喜欢用它做成美味佳肴,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
芒种前后,种瓜点豆。芒种前一个月,平整好地,采用点豆的方式撒下种子。身材小巧的婆婆天生闲不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年头年尾,家中粮食满仓、农产品甚多。河边的一块小田,依山傍水、阳光充足、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加上精心呵护,造就一方良田。芒种一过,婆婆便忙碌起来,把上年挑选出来的大颗粒种子,均匀地撒在事先挖好的小坑里,弯着腰、半蹲着,在事先整好的林地前,一坑一坑地挨个丢放起来,一坑三粒或四粒。娴熟的手脚并用,远远望去,像“乡间舞者”跳着优雅的舞曲。朝阳穿过云层,照耀在头顶,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滴入泥土,黝黑的脸在阳光的反射下愈加闪闪发光。整齐的豆种安静地躺在林地里,享受自然的成长。入土、发芽、长叶、结荚。
天色越来越亮,随之而来杂草的肆意疯长,让原本忙碌的整个农季更加紧凑,一把起、丢田里,雨一下、重长起。日劳作,夜摸黑,一整天的辛苦换来胃口的大开,即便一碗没有任何佐料的清水面条也吃得津津有味。
初秋的风一吹,豆荚儿悄悄地鼓胀起来。这时候,田里的作物都成熟了,散发出各种好闻的气息,或甜或香,掺和在一起,夹着泥土的芬芳。微风经过清澈的小河、吹向饱满的豆荚,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自然地生长。田埂下邻家的地里,芝麻、玉米笑开了花。我唯独最爱这片豆田,郁郁葱葱、赏心悦目。一张张舒适的泥床,豆子一天天长大,等到叶子变黄,就是丰收好时节。饱满的豆荚两节成对、三颗连排,调皮地出现在豆杆上,风一吹,好像摇起清脆的铜铃,在乡间奏成一曲欢乐的歌。
大豆,廉价又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煲汤、榨汁,食补药补兼具。熟透的豆荚,黄色近黑,在太阳底下一晒,随即爆裂开来,豆子四处飞散、“噼啪”声很是悦耳。每每这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割、挑、晒、打、筛……想起儿时的“小秋收”,劳动力不够又不舍得花钱请人,大家就互相帮忙着,体力好的在田里收割,老人、小孩在家清理。而今,村里的人渐渐少去,带娃的、进城的…唯朴实的婆婆守得住一分清寂,靠自己的双手、佝偻着腰,劳作着、操持着。她说要趁早把豆子拔回来,赶太阳晒。在家门口过道里摆成形状不一的“豆荚桥”,太阳一晒,暴裂开来。手脚娴熟地搬弄着豆荚,留在地上的便是豆中“精品”了,她拿起簸箕、把掉落的豆子清理出来,再把豆荚放回去。如此反复、不厌其烦。
婆婆家在篁村,至今仍住着80年代的老房子,没有退休金的她懂得“勤劳致富”这个道理,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那块田地,守着那颗让她颇有收获的豆子。
依托山泉水的优势,采用传统手工制成的沱川豆腐口感柔嫩、色味清香,从而使得其名冠一方。悄然兴起的豆腐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糊豆腐、粉蒸豆腐、油煎豆腐,成为好客农家的拿手菜。每次回家,最爱这口,在小溪边摘些村民称作“塘鱼草”的叶子,稍做清洗,用刀背轻轻拍打根部,垫在盘子底下蒸豆腐,清香可口,瞬间让人淡忘一天的烦恼。即便是早上,用豆浆机打一锅豆浆,或是做一碗豆花,中午再添一个清水豆腐…………这些勤劳的手艺填补了乡村的生活,串起了一个个忙碌的幸福。
从小在农村长大,以前妈妈种豆子的时候都没有仔细看过。这些年在婆家,看到他们辛苦劳作,不想浪费太多,再看看名声颇大的沱川豆腐,想着这东西城里人应该喜欢,便带到县城来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茂盛的草、稀疏的豆苗,小豆子凝聚的“大”财富,白豆腐连成的友谊,让我对豆子有着深深的感情、不舍的眷恋。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