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鲜肉的技术控人民资讯

2024/10/12 来源:不详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821.html

「本文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老鲜肉”名叫王林,是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栋川镇龙岗村委会书记。他的“鲜”说的不是年龄,而是他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尤其喜欢学习种植方面的新技术。

今年56岁的王林,种了一辈子的烤烟,算得上村里数一数二的种植专家,按理说凭借这么多年的经验,种烤烟足够“吃老本”了,但是王林就喜欢“新鲜”,每每遇到烟草部门推广新技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他。

“多年以前,烟草部门推广膜下小苗移栽技术,我第一个落实,我就想看看这新技术到底比老办法好在哪里。”王林回忆道。

村民们有顾虑,总觉得这么小的苗子移栽到田里,怕管不好成活率低影响收成,但王林却不这么认为。

王林在田间照看套种的豌豆。张静梅摄

“这些年天干,我试验下来,膜下苗移栽能抗旱节水,与以往的栽培管理相比,烟苗成活率高,生长快,长势均匀,后期田间管理方便。”有了王林的率先示范和经验总结,村里的烟农自然跟上了步伐,这些年来龙岗村的膜下小苗移栽技术覆盖率都达到了80%左右。

对于新技术,王林有多“控”,他媳妇王翠兰最有发言权:“老头子学技术一点不含糊,烟草公司的技术培训从没缺席过,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时候,学回来就往田里扎,回来聊的都是蓝板又粘了什么虫,减少农药有多环保,对他来说新技术能当饭吃。”

当其他人还在质疑蓝板技术、性诱剂能防几只虫的时候,王林已经在自家田里放好了僵蚜苗,挂好了蓝板,架起了性诱剂诱捕器。

“这些技术比打农药安全多了,农药用多了成本高不说,对生态影响大,更何况还有技术补贴,是好事啊。”王林说。

说到“控”,其实还是王林会算经济账。

来到烤房,王林的工人正在用烟夹编烟,只管按部位把烟放在烟夹上,往下一按一杆烟就可以入炉了。

“以前需要人工一片烟叶一片烟叶编在烤杆上,编一杆烟的时间,足够烟夹编三杆,一个工一天省80块钱,一个烤季下来,用工成本就降下来了。”王林指着仓库里那些闲置下来的木头杆子说。

走到烤房火炉口,王林把一袋30公斤的生物质燃料倒入燃烧机介绍说:“就拿今年这个生物质燃料来说,以前需要请工一直守着加煤,现在一个工人就能管着50炉烟叶。”

再比如烟草部门推广的滴灌、喷灌技术,一番精打细算过后,王林又在自家地里率先搞起了喷灌:“采用滴灌技术每亩需要成本元左右,如果是喷灌的话,每亩需要成本元左右,喷灌材料能用三年,但滴灌带保管不好就只能用一年,算下来还是喷灌更划算。”

从预整地开始,到烟叶进入烤房,种了一辈子烤烟的王林书记,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库存”,年纪虽然上去了,思想却一直“保鲜”。

“现在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工价又高,哪里请这么多的工人,学习新技术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省工,省工就是省钱。”王林说。

不仅如此,王林还把烤烟种植学到的新技术融会贯通用在了花椒、石榴等果蔬种植上。在王书记的带领下,龙岗村的群众在落实新技术方面,积极性最高,措施落实也最有力。

这几天,还有部分烟叶子挂在烟杆上,王林又套种了50亩豌豆,绿油油的豌豆苗已长到手掌高,正准备顺着烟杆往上爬。

“等烟款全部到账,我的豌豆又可以卖钱了。”王林笑得合不拢嘴。(张静梅、初正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