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真的不会种地吗为什么草盛豆苗稀

2024/8/30 来源:不详

很多人调侃陶渊明不会种地,“种个鬼田”。理由一般是陶诗中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样的诗句。

陶渊明真的不会种地吗?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三)

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的内容是这样的:因为“草盛豆苗稀”,所以要找个时间起早去除草,这一忙起来就是一整天。

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关于诗中的南山种豆以及种的不好的问题,要虚实结合起来分析。

先看虚处。也就是看意象或者用典。诗人特意选取“种豆”作诗,有何用意?且看《汉书?杨恽传》,传中记载杨恽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是用种豆南山来表达隐逸之志。陶渊明那么博学,取来用作典故,来表达自己归隐的自得之乐。

当然,有人会说,陶诗与杨诗是巧合。但这在古代文学史或者诗歌史上是说不通的,化用是古诗写作的常用手法,用典抒情既能显示学问,又能含蓄言志。

再看实处。陶诗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归园田居(其一)》)表明是在南山坡地开的一块新地。《齐民要术》说种豆“地不求熟”,所以新开辟的地适合种豆。种几年豆后,土地就变熟了,就可以改种其他农作物,这个可以看出陶渊明还是很懂农事的。但新开垦的土地会残存杂草的根须或者草籽,种植豆类又需要较大的空间(间距),这样一来,野草会长得多,就显得豆苗稀疏了。

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什么忙碌了一整天?一是草长得多,因为田地是在南山脚下新开辟的,属于坡地,土地肥力不足,原有草根较多,导致农作物长势不好;二是诗人锄地时可能还会抽出时间吟诗读文,耕读相伴,自得其乐,乐而忘归。(明初的杨恒就是淡泊名利的饱学之士,“带经耕烟雨间,啸歌自乐”,所以读书人种地,不会那么机械和枯燥。)还有一种可能是,南方也广泛种豆,诗人种豆的面积也大了一些。

顾随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明明说草、说锄、说月,都是物,而其写物,是所以明心。”陶渊明不懒,他力耕;也不笨,他固穷。人家活得是一种情调,随性,自然,顺天也顺自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7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