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架瓜棚草虫鸣唐诗宋词天地

2024/12/24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m/
▲齐白石豆香虫鸣图

《西斋养病夜怀多感因呈上叔子云》孟郊远客夜衣薄,厌眠待鸡鸣。一床空月色,四壁秋虫声。

月下独坐,草坪里秋虫的鸣声或明亮,或低沉,或柔婉,或刚健,或隐约,或清晰,好一阙清新古雅的宋元曲令。

《杂诗》曹丕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秋风里鸣叫的草虫,濡染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读来引人共鸣。儿时那些熟悉的草虫,什么“草上飞”、“驮钱驴”、“蹬倒山”、“弹儿”、“怪子”“油罐儿”等,我已无法一一分辨;“唧唧”、“嘶嘶”、“沙沙”、“嗤嗤”、“啾啾”、“吱吱”的声音传来,我也无法分清是哪一种草虫的声响。一些草虫的声音,我已无法用象声词来模拟,而已经模拟的那些声音,大概也不够准确。

灯下翻阅清代小说《豆棚闲话》:

二月中旬觅得几株羊眼豆秧,种在屋前屋后闲空地边,或拿几株木头、几根竹竿搭个棚子,搓些草索,周围结彩的相似。不半月间,那豆藤在地上长将起来,弯弯曲曲依傍竹木随着棚子牵缠满了,却比造的凉亭反透气凉快。那些人家或老或少、或男或女,或拿根凳子,或掇张椅子,或铺条凉席,随高逐低坐在下面,摇着扇子,乘着风凉。乡老们有说朝报的,有说新闻的,有说故事的。

这话激活了我的童年生活见闻:豆架瓜棚,蝉噪虫鸣,避暑闲话,是乡村里最寻常的物事。《豆棚闲话》的作者还引用同乡诗人高菊潭的《豆棚吟》诗:

栽得豆苗堪作荫,胜于亭榭反生香。晚风约来溪南叟,据对蝉声话夕阳。

这一诗一文似一片飘来的彩云,送我去拾那豆架瓜棚下的童年梦。

▲齐白石画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元好问的《秋怀》写秋虫吟唱,是思乡和怀亲的情感表达。灯下读诗,乡韵乡愁时时浮现心头。童年那些与秋虫鸣叫的趣事,便浮现在眼前。

夏末秋初的夜晚与二爷爷看瓜,躺在瓜棚里,二爷爷摇动着蒲葵扇谈古说今。月光朦胧,熏蚊子的艾草绳青烟袅袅、明明灭灭,萤火虫时不时飞进瓜棚闪闪烁烁。香瓜、甜瓜、面瓜、脆瓜的清香弥漫在天地间,瓜地里那天籁般的草虫鸣声,如露珠一般清亮。

《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诗写眼前景,月下清风,阵阵虫鸣声此起彼伏,相互唱和。侧耳静听:先是一只、两只、三五只,试探似地轻吟低唱,很快,无数只秋虫跟了上来,它们在或高或低,或远或近的地方,振翅磨鞘,时停时续,时高时低,抑扬顿挫,唱唱停停,停停唱唱,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蕴藏着丝丝缕缕深远的古意……

▲齐白石丝瓜蝈蝈

小学的语文老师是位老先生,喜欢养蝈蝈。他在那间办公室兼宿舍的茅草屋前,用竹竿搭了个豆棚,豆角藤蔓顺着杆子,一个劲地往上爬,用不了几天,就是一架新绿了。傍晚,老师时常在虫鸣声声的豆棚下给我们讲故事。“豇豆,又名角豆、豆角、长豆角、饭豆等,‘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好,乃豆中之上品。’‘豇豆今处处有之,人家田园多种之,就地拖秧而生,亦延篱落’。”老师吟咏这段古文时摇头晃脑的样子十分搞笑,所以至今还记得。

豆棚上淡紫的花儿,小小巧巧地支蓬着,跟蝴蝶儿似的,淡淡的香气招引来真的蝴蝶儿蜜蜂儿在花上蹁跹起舞、追逐嬉戏。“假作真时真亦假”,你一时竟分辨不出,哪一只蝴蝶会悄悄飞走,哪一只会长久地长在豆蔓上,“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清代诗人赵仁叔佚诗句)。这饶有情致的美景,着实养眼。

豆棚架上,高粱秸秆篾子编织的笼子里几只蝈蝈“嚯嚯,嚯嚯,嚯嚯”,歌声嘹亮,高亢动听,连蝴蝶蜜蜂儿都听得呆了,“驻足”不飞了。“蜻蜓低傍豆花飞,络纬无声抱竹枝”(宋·释道璨《题水墨草虫》)。豆棚上的秋虫和着蝈蝈卖力地嘶鸣,窸窸窣窣的鸣叫,灌满耳朵,分不清到底是蜜蜂、蟋蟀、蚂蚱、还是纺织娘。秋虫们在豆架里演凑着一曲如吟如诉的交响乐。

▲齐白石丝瓜蚂蚱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豆棚上飞来一大一小形状相似、个头相差很大的两只草绿色蚂蚱。

老师问我们认识这种蚂蚱吗?我们当然认识:大的叫“草落婆”,小的飞起来能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叫“呱哒板子”。

老师又问:“这两只蚂蚱哪只是公的,哪只是母的?”我们异口同声回答:“大的是公的,小的是母的!”

老师却说“这种蚂蚱小的是公,大的是母。”老师还说这种蚂蚱昆虫学上的名称叫“中华剑角蝗”,也可以叫它“蚱蜢”;像两条后腿长锯齿特别有蹬力的“蹬倒山”才叫“蚂蚱”。我们知道了“蚂蚱”与“蚱蜢”是有区别的,草虫竟然也有“小名”和“学名”。

南宋时的张良臣《晓行》诗云:

千山万水星斗落,一声两声钟磐清。路入小桥和梦过,豆花深处草虫鸣。

我很喜欢这首诗,豆花深处的草虫声,更接近我童年的生活经验。夏末秋初,傍晚微凉,豆架瓜棚深处的草虫之声,是对我们艰涩童年生活的一种安慰与陪伴。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草虫喓喓在鸣叫,那蚱蜢在蹦蹦跳跳,忧愁又焦躁,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这激起女子思念丈夫的《诗经·草虫》诗句,开了秋虫思秋怀人之滥觞。“切切秋虫万古情”(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六》)。霜晨月夜,四壁虫声。古人把情感与秋虫的呢喃联系在一起,便有了动人心扉的诗篇。这也难怪欧阳修在《秋声赋》的结尾,写上一句,“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来渲染秋之气氛。、

▲齐白石《豆棚人家》局部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唐代诗人张仲素在《秋夜曲》里,写边关征夫离人彼此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女子在月夜通宵听着滴漏和虫鸣、看着天空中时时露出的月亮,想到丈夫在外没有寒衣而求告上天不要降霜,表现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秦观在《菩萨蛮》中用秋虫的哭泣声,浓墨重彩渲染秋夜孤寂的氛围,突出女主人公的孤寂,凄凉不堪的心情。

《秋露》唐·雍陶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

月华如水,秋风晚露。凝视一位喜欢丹青的朋友送我的那幅临摹古画《秋艇载诗》。秋高气爽,泛舟湖上,诗人吟唱,草虫鸣啼,诗人与草虫在相互唱和,难怪画上题诗:“一路长吟与谁和,豆花村里草虫啼”。画与诗句颇有意境。

《夜思》宋·张耒万声沈寂漏丁东,金井栏干上暗空。半夜西风人未觉,秋声先报草根虫。

白露季节的夜,静静的,仰看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俯察大地,一片静谧;倚窗聆听,那时而低沉婉转,时而缠绵幽怨,时而高亢清越,时而嘹亮热切的虫鸣声,远远近近、徐徐疾疾,如云似雾,生动飘逸;犹如一张古琴在弹奏着曼妙迴远,悠扬动听的秋韵曲。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秋虫唧唧,竹林婆娑,我静静地谛听着,童年时豆架瓜棚下那声声虫鸣,像清泉般汩汩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作者-

朱少华,莒南县人,中学高级教师。喜欢写作。教学论文、散文随笔、剪纸等作品,散见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在征文及网络文学作品大赛中多次获奖。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