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食那些事儿,三皇五帝时代吃什么
2022/12/27 来源:不详传说中的三皇是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仅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先民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河姆渡等文化遗址,证明三皇五帝时期确实存在。
今天我们就穿越一下时光,看看三皇五帝时代的先民们都吃什么?根据对远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在原始社会中后期就有出现了五谷。“五谷”一词的具体解释最早见于《孟子·滕文公》,孟子给出了五种粮食作物,使五谷变成了确定的内容。这五种谷物是:稻、黍、稷麦、菽,对应到现代农业中则分别指大米、黄米、小米、小麦和豆类的总称。
那个时代的家畜种类也比较丰富了,有了驯化中的野猪、野鸡、犬,靠近河边的还能吃到鱼。远古人吃的蔬菜大都从自然界直接采集。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周朝时经常食用的蔬菜有葵、韭、瓜、菲、蘩、荼、荠、苑、蕨、薇、瓤等,对于从今天的菜名就相当于,冬苋菜、韭菜、苦瓜、萝卜、苦菜、水芹、荠菜、豌豆苗、莲藕、竹笋等。冬苋菜在四川现在仍在食用,到了夏天老百姓常用它来熬粥,冬苋菜茎上有一层细细的绒毛。此外还有采集的各种坚果、野生菌类、木耳等。
开始过上定居生活的古人,虽然有了五谷,有了家畜,有了蔬菜,但那个时候的烹饪水平非常低下,粗糙简陋,一天也就吃两顿饭,上下午各吃一顿,主要以喝粥为主,再配一点水煮菜,吃肉的时候很少,顶多就是烤来吃,几乎没有什么调味品。所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落山先民们就去睡觉了,漫长的夜,可以自由自在的做爱。
我们看看出土文物中再现的那个时代的烹饪用具,就知道当时的烹饪水平了。
当时还没有发明石磨,谷类得用石碾石臼去壳,既费时又费工,一天加工量不大。由于加工粗糙,吃起来很难受,有一种咽沙子的感觉。水煮豆子更受欢迎些,只是炉灶火力有限不能完全煮透,吃多了爱放屁。但是在古代,能找到一种不那么难吃,还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大家应该心满意足了。
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炊具,学名叫陶甑,古代烹饪史上最早出现的蒸锅,下面是陶造炉灶,上面是陶盆,陶盆上有眼,相当于蒸格,能够蒸饭,其实就是把陶灶和带眼陶器的盆结合在一起了,然后把五谷蒸熟,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有科技含量的炊具了。你不要以为还能蒸包子馒头,这么细软的主食,那是三国时代才出现的。
除了陶甑蒸锅,河姆渡先民们还开始使用三足陶鬲,架在柴火灶上直接烧,可以用来煮菜、熬豆、煮稀饭、甚至煮肉。鬲有三只袋形足,既能增加容量,又能使火的接触面积增加到最大限度。甲骨文里“烹”这个字,指用火加热。黄帝作灶,“蒸谷为饭,烹谷为粥”。
陶甗是改进型的古代蒸锅,上部是无底甑,放食物,下部是鬲,放水,中部置箅,篦上有用来通蒸汽的洞孔,可以蒸食物。
远古先民发明的陶鼎,形象地说它就像是一个非常大的火锅。当时,人们把各种能吃的食物一起放入鼎里,然后在鼎的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由于鼎的体积太大,不容易移动,所以只能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陶鼎的好处是能够一次加工大量的食品。
远古时代的烹饪方法已经较为丰富,“炮”,钻火直接烤果子、肉类。“煲”,用泥裹果子和肉类后进行烧烤。“炙”,把肉割成小片串起来烧烤。“烙”,用烧红的石子把食物烫熟。“焙”,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熟。“熬”,将各种陶器盛上水直接煮炖食物。
古人在烹饪上最伟大的创意,就是知道了使用盐作为调料,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提取纯盐的技术,盐给食物增添的美味,体内摄入了盐,古人也更加有力气,盐还是那个时代食物的肉类的保鲜品。但仅有盐,做出的食物还是比较粗糙和单调,蒸干饭,喝粥,吃烤肉,清水煮菜,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菜谱。那个时候没有饭桌,吃饭只能坐在地上,或者放在大石头上,在今人看来倒是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