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愿有一园,只种菜
2023/11/27 来源:不详日前,又看到朋友在朋友圈
发布了一组“樱桃西红柿”的图片,并配文“最后一碗喽,小柿子树的使命完成了。”从阳台小菜园布置初始,历经几个月的悉心照料,到如今的收获满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朋友的喜悦和满足。
“生活最精彩的部分,
永远是带着手感的”,
种菜,又是国人的天赋,
一方菜园,躬耕力行,
所收获的,不仅是
实实在在的自然作物,
还有精神上的愉悦和慰藉。
整个过程中,
与自然同频共振,
感受生命生发出手感的同时,
生活也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01
种菜:记忆中的温情
记忆中,村里的家家户户,
都有一方菜园,专用于种菜,
四四方方的,一方挨着一方。
每逢七、八月份,暑假期间,
总会有那么几日,被妈妈拉着去菜园,
翻地、播种、浇水、盖膜等忙前忙后。
手法虽显生疏,但也能做到有样学样,
累并快乐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菜品大多是白菜、豆角、丝瓜、
辣(青)椒、茄子之类,
一眼望去,满目青翠,
感受生命的野蛮生长,
惊奇美好,韵味无穷。
那时的菜园,
仿佛还有种把人与自然,
人与人关系拉近的天然魔力。
大人们也总是很热情:
“今天豆角熟的多,摘多了,
这把拿上,回去炒了吃;
我这辣椒匀给你点儿,做配菜......”
吵吵闹闹间,耕作的劳累感,
也消散了一大半。
餐桌上,
应时蔬菜,时鲜味美,
一口下去,游走在唇齿间的味道,
也不知道是菜发出来的,还是土带来的,
就是记忆中的味道。
菜把青青间药苗,豉香盐白自烹调。须臾彻案呼茶碗,盘箸何曾觉寂寥?——陆游《种菜四首·其一》
有时候想想,
我们是不太可能回到过去的,
这些带着浓郁美味的画面,
也变成了某种回不去的美好。
02
种菜:工作之余的闲情
中国人喜欢种菜,
种的不止是温饱,
更是一个过程,
一种生活态度,一份闲情。
自从我们不得不选择辗转于城市,
就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
林立的高楼,拥挤的街道,
大多数人的生活和工作,碌碌匆匆的,
时间久了,人是需要透口气的,
于是,就有了菜园。
摘花不恤种花难,几日工夫一日残。最是好花留不得,不如只种菜花看。——方回《春日小园即事十首》
“不如,只种菜花看”——
菜园,给了都市人
一隅放松的空间,
一个“归园田居”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人,
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花盆、泡沫箱、易拉罐、收纳袋、
或阳台、天台,
或在属于自家范围的土地上,
开拓一方小菜园,
顺应节气时令,种下种子。
工作间隙,不再只是看手机刷视频,
只身去往菜园里转转,
脚踏大地,手触自然,
或做点什么:浇浇水,锄锄草,杀杀虫,
或什么也不做,静观生命力的勃发,
打发时光,聊慰华年。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苏轼《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在菜园待的时间长了,
整个生活节奏都慢下来了,
一张一弛间,是久违的踏实的感觉。
劳作有收获,身心得愉悦,
原来,我们不是大自然的过客,
大自然注定是我们的归属。
03
种菜:生活最大的底气
在意生活的仪式感,
讲究生活的本真,
是这个时代大部分年轻人,
追求的诗和远方。
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藏着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节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当然要归,必须要归。
归到田园中,
归到生活的本味中。
时常觉得,
喜欢且擅长种菜的人,
一定是会安排生活的人,
也是有底气生活的人。
带着手感的菜园,
各类瓜果蔬菜,一应俱全,
种菜,做菜,吃菜,
周游于生活的疆域,
不再辛苦为菜食奔波,
这是自耕自种,也是自给自足,
当下的幸福,简单亦诗意。
青菘绿韭古嘉蔬,蓴丝菰白名三吴。台心短黄奉天厨,熊蹯驼峰美不如。——陆游《菜羹》
缕缕烟火气,
带来了生活的底气。
四时菜足饭饱,
三餐烟火人间,
于柴米油盐中,
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
安乐余生,足矣。
04
愿有一方菜园,返璞归真
种植这件事,
会让人上瘾,真的。
就像汪曾祺先生说的:
“看着那些碧绿生青、
新鲜水灵的瓜菜,
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是生命的象征。
这绿的生命和生命的绿,
释放着最真实的心迹,
和最本真的情意。
种菜,亦是种心。
长期积累的付出,
在每一丝叶脉里,
亲手捕捉生命的影迹,
以手抵心,
见天地,见自然,
照见初心。
忧伤也好,欢乐也罢,
不被虚荣诱惑,
不为名利所累,
与自然同频,
心存希望,且付诸行动,
不问繁华,只问初心,
坚守自我本真,
安守岁月平淡。
有生之年,愿有一方菜园,
以手抵心,用心生活,
在自耕自种的手感里,
返璞归真,自然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