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哪些要多少哪里存想实现囤菜自由,这

2023/11/24 来源:不详

最近,全国各地扑朔迷离的疫情形势实在让人揪心,很多人为了安全感,出门采购囤上一堆菜。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米面粮油这些耐储存的东西可以多买点囤着,那新鲜的蔬菜一次买多少合适?不同的蔬菜能放多久?容易变质的蔬菜应该怎么保存……医院出了一篇详细实用的囤菜指南,一起来看看吧:

千万别误点,囤菜的核心就在于时间

在蔬菜采购和储藏方面,我们要把握“长短结合”的原则,不同蔬菜可以存放的时间差别不小,建议根据家庭所在区域的疫情情况、家里的存储空间大小有选择地进行囤菜。

绿叶蔬菜

绝大多数的绿叶蔬菜都适合存放在0-4°C,也就是冰箱保鲜层的温度,但是在放冰箱之前要摘除已经腐败和发黄的叶子,洗净后用保鲜膜或保鲜袋包好后再放入冰箱,通过这种方式都可以保存3~7天左右。

根茎类蔬菜

像红薯、土豆、胡萝卜这类根茎类蔬菜一般不需要放冰箱,存放在家中温度适宜处即可,也可以给包裹上报纸放在阳台避光处,只要保持低温和干燥一般可以储存小半个月。

像香菇、杏鲍菇等新鲜的菌菇类,买回来以后可以放在通风处,先把水分晾干一些,或用纸巾上吸掉多余水分后再密封冷藏保存,不过还是建议尽快食用。

茄类、瓜类蔬菜

像茄子、番茄、甜椒、黄瓜、西葫芦等茄果、瓜类蔬菜都不耐低温不建议放冰箱,放在家中阴凉干燥的地方就可以。

调味蔬菜

像葱、姜、蒜等配菜类也不需要放冰箱,直接放在室内阴凉通风的地方就行了。注意保存前同样不宜清洗,存放时保持干燥。

逆天改命?用这几招让囤菜更持久

冰箱温度调低一点

很多冰箱冷藏室的默认冷藏温度都是4℃,我们可以重新设置为0~2℃。这个温度下微生物会更不容易繁殖,菜也可以保存得更久。

通常比较新式的冰箱可以直接在显示面板上操作;老冰箱可以通过保险室内部的旋钮调整档数。考虑到本周阴雨天气较多,调到3档比较合适,日后如果气温上升可以调到2档,但要注意千万别调到0度以下,过于低温的话贴着冰箱壁的蔬菜容易冻坏。

在放置的时候,不能一股脑把蔬菜叠放在一起,应该留出一点空隙,保持同一方向竖着放或者横着放,利于空气流通,不然可能让蔬菜大面积腐坏。

绵延不断,“以菜生菜”

大葱、蒜苗、豆苗、黄豆,这些菜本身就可以进行水培栽种。这样它们可以继续生长,自己栽培不仅可以保证保鲜,还不用占冰箱空间。

还想更持久?请进冷冻室

如果你想”一劳永逸”,囤一次菜几个月都不用愁,那么可以试试冷冻法,直接将储存期延长至好几个月!

当然不能直接把菜往冰箱冷冻室一丢,正确做法是将蔬菜先在开水中进行焯烫(1~2分钟左右),焯烫后迅速将蔬菜转移到冷水中降温,然后吸干水分放入保鲜袋中,放入冷冻层。对于绿叶蔬菜,直接清洗好焯烫即可,根茎类/瓜果类,可以先切成小块后再进行焯烫。

焯烫的目的是让蔬菜中的酶失去活性,虽然会让营养和口感有些许损失,但是可以换来更长的保质期。

还嫌麻烦?请走“极速通道”

如果觉得上面的囤菜步骤不好操作,不要紧,还有更简便的两种选择:

速冻蔬菜:是为了解决新鲜蔬菜较短保质期才开发出的替代品,基本都经过了预处理,打开后直接就可开始烹饪。

干制菜:如干黄花菜、木耳、银耳、干香菇等都能在室内保存,不占用冰箱空间,随取随用,但要注意的就是:干货泡发时间不能太久!一般冷水泡4~6个小时就足够了,泡发时间太久极易引起微生物繁殖造成食物中毒。

囤菜之后,吃菜也要讲究顺序

好了,现在我们把菜都按照种类分别储藏了,但还要一点很重要,就是食用顺序:

首先吃绿叶蔬菜,绿叶蔬菜的保存时间较短,最好在2天之内吃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绿叶菜叶部从土壤中吸收的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存在致癌风险。

再吃茄果、瓜类蔬菜,它们保存的时间稍长一些,但维生素会随着存放时间不断下降,尽量在4~5天内吃完。

最后吃根茎类蔬菜,它们保存的时间最长,营养也很少流失,可以放到最后吃。不过根茎类蔬菜淀粉含量比较高,吃的时候应适当减少主食摄入。

要注意的是,外表有磕碰损伤的蔬菜更容易腐坏,需要及时吃掉。一旦蔬菜出现霉变,要毫不犹豫地扔掉,并检查一同存放的其他蔬菜是否受影响。

囤菜主要还是为了应对特殊情况,日常的话还是更建议现买现吃。一来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全面,二来食物放太久变质的风险也会更小。当下如果有条件也别忘了囤一点自己爱吃的小零食,心情不好的时候很管用哦!

(来源:医院,图片来源cfp)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6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