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与肿瘤有什么关系春季养阳

2023/6/10 来源:不详

“手脚冰凉,怕风怕冷,你这是阳气不足,小心患癌。”棋友的一句话,让张大伯心头一紧。

年过六十的张大爷平时体温就低,虽然衣服穿很多,但还是很容易感冒。

这天,他和棋友一起下棋就不停地打喷嚏和咳嗽,棋友顺嘴问了一句,张大爷就回复:小感冒,有点怕冷,没什么大问题。

棋友下棋的手顿了一下,抬起头就跟张大爷说了文章开头那句话。

张大爷着实被这话给吓到了,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吃不好也睡不香,阳气不足真的会招来肿瘤吗?

一、阳气不足的人更易招肿瘤?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体内阴阳相互协调,而一旦一方偏盛或偏衰,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世间万物离不开太阳的光明温阳,而阳气就好比太阳,它能温阳机体,维护五脏气机运行,作为生命原动力,阳气还能推动气血津液循环,可以说,人体受到阳气的温阳才能生长。

那么阳气不足和癌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广州中医院肿瘤中心的负责人曹洋教授表示:中医角度认为,“痰凝”“血淤”等致病物在某个部位积蓄,就容易产生癌症肿瘤,而“阳化气,阴成实”,肿瘤肿瘤是中医里的阴邪,为“标实”。一个人阳气不足时,脏腑经络运行会受阻而不畅并导致致病物淤积,气血津液运行失常可致淤血、痰饮相互胶结,最终导致癌症肿瘤的发生。

所以说,阳气不足的确和癌症肿瘤的发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但要注意,癌症肿瘤的发生并非单一阳气不足这一因素。遗传、饮食、生活习惯、环境、感染等因素也是癌症的危险因素。

二、身体出现4个症状,提醒你可能阳气不足了

也许很多人对“阳气”这个词比较陌生,特别是对阳气不足所引发的症状表现也不清楚,今天小妙就来为大家解释阳气不足的四个表现。

1.身体冰冷

阳气不足意味阳虚,而阳虚则无法推动气血运行,身体四肢就会冰凉,并且阳气不足越严重,这种身体冰凉症状也会越发明显。

2.食欲不振

阳气不足时脾胃运化功能也会变差,继而影响消化能力,引发食欲不振症状,并且着凉或摄入寒凉食物就容易腹痛腹泻。

3.精神不济,易疲劳

阳气不足时气血运行受阻,人体生命活动力也会随之降低,让人有易疲劳、精神不济乃至头晕、面色发白等表现。

4.免疫力下降

阳气能固表,而一旦阳气不足就会削弱一个人的保护屏障,表现为免疫力低下,病菌容易入侵体内,易反复感冒等。

三、损耗阳气的4件事,注意避免

体内阳气也需要被养护,而生活中有些错误习惯,很可能加速体内阳气耗损,特别是阳气本就不足之人,更加要注意。

1、出了汗洗冷水澡

夏季时人体毛孔是打开的,特别是出汗的时候,这时若洗冷水澡,很容易让寒气入侵并损伤体内阳气。

2、摄入过多的生冷食物

特别是到了夏天,很多人都贪凉而摄入大量的生冷食物,但夏季人体阳气是外扩的,此时摄入生冷食物就会损伤阳气,最常引起腹痛腹泻等胃肠问题。

3、露脚踝、肚脐

中医认为寒气从脚下起,脚也是离心脏最远而血供少循环慢,加上足踝部皮下脂肪层薄,若不注意此处的保暖,就很容易令寒气入侵而影响全身气血运行。

而腰部是“带脉”会经行之处,肾脏也在此,平时喜欢穿露肚脐的衣物,就很容易令此处受寒,肾阳因此受损,也会引发胃肠功能紊乱问题。

4、过量喝败火茶

一个人若反复上火,多半可能是虚症,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大量饮用败火茶,其实这不对,因为盲目清热泻火反而会损伤阳气。

四、春季养阳,从这5点做起

人间四月春意起,春天万物复苏之时最适合养阳气了,那么应该怎么做呢?5个关键点要注意了!

早睡早起,适度运动

冬季时建议人们多静养,而到了春季泽要以“动”养阳气,建议早睡早起,同时多参加户外运动,让自己的精神情志能够和大自然万物复苏状态相适应。

注意保暖

虽然度过了严冬,但早春仍要注意保暖,不可过早减掉冬衣,否则身体很难适应气温的变化而削弱免疫力。

心态平和

春季肝气生发而适宜肝血补充,此时就要忌动怒,否则就容易肝气郁结,平时不妨多听听音乐,看看书,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吃有益的食物

春季应季芽类食物有豆芽、香椿芽、豌豆苗、黄豆芽等,多吃这类芽类食物能够疏通肝气以及健脾和胃,帮助缓解春季干燥所引起的燥热问题。

另外在《黄帝内经》中也建议春季要食甘,像牛肉、枣和粳米等都属于甘,能够帮助阳气的升发。

泡脚梳头

春季阳气向上和向外升发,我们可以顺应阳气的这个特点,多梳头,一次疏利气血并传达阳气,同时也可以在晚上泡脚,驱散寒气之余也能够助养阳气。

阳气不足与肿瘤的发生的确存在一些关联,但也不必过分担心,癌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肿瘤的发生不都是因为阳气不足。我们在生活中也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49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