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很经典的一首诗,小时候看不懂,长大

2024/8/24 来源:不详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亦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着“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称号。陶渊明的诗歌,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多有选篇。我们曾经也都从语文老师的讲解下,简单了解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之高洁品质。但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再读陶诗的时候,就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譬如,陶渊明很经典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三》,就可以说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再读却感触颇深。首先,它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创作的组诗作品《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其内容主要是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陶渊明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传达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愉悦的心情。但这些都是小时候就可以懂得,真正难懂的却是最后5字“但使愿无违”背后的人生智慧。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即天性正直的陶渊明,深感自己无法在腐败的官场风气中立足,也就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无疑就是陶渊明的职业规划。但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到他四十一岁从彭泽县令任上辞官归隐,整整花费了十三年。

由此可见,陶渊明是经过了十三年的曲折生活,才彻底认清和坚定了自己的天性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的不相容,最终辞官归隐,躬耕田园。如此一来,陶渊明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以及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我们便能够很好理解了。而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遇到与某一工作环境不相容的情况出现时,再读陶渊明的这首诗,相信会感触颇深。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的开篇两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便描写了自己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它的意思是说,陶渊明开始在南山下的田地里种植豆子,结果却是杂草茂盛,豆苗疏稀。从“种豆南山下”五字来看,它便暗中点明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事实,也就是点题。其次,从陶渊明“草盛豆苗稀”的结果来看,他是缺乏种豆经验的,这就点明了他刚从士人转为农人的事实。

紧接着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表现了陶渊明劳作的辛勤,那是早晨就去田地里清楚杂草,到了晚上就着月光才扛着锄头回去。结合前两句诗,我们可以得知陶渊明并没有因为可怜的劳动成果就灰心丧气,反而是乐此不疲地躬身垄亩。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凸显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愉悦之情,以及一种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即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的露水也沾湿了我的衣裳。这两句诗主要说明了陶渊明亲身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但陶渊明并没有放弃,反而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即身上的衣裳沾湿了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隐的心意就好。对于陶渊明来说,他的人生道路其实就两条,一是出仕做官,二是归隐田园。

出仕做官,自然就有俸禄保证他的生活,但会违背他的高洁操守,必须要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田园,就必须要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不贪图世俗名利。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如今的人生道路不止两条,但是本质一样,倘若我们按照本心选择了某一条路,那就要同陶渊明一样,不辞辛苦地走下去,也就是最后5字所说的“但使愿无违”。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7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