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锄禾日当午禾还在,锄渐逝,日当午

2025/3/16 来源:不详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历史学博士蒙曼和《锄禾》这首诗的。作者在文章中指出,蒙曼博士对“锄禾”一词的理解是错误的,并给出了自己的所谓正确的理解。文章以及下面的留言,引起了我对“锄禾日当午”这句诗的极大兴趣。首先,这句诗让我回忆起一件关于“锄禾”的趣事,然后我觉得这句诗看似简单,其实很值得说道说道。下面,我们先从那篇文章说起吧,看看蒙曼博士的理解如何不对,作者的解释又是否就完全正确,然后再说说什么是锄、什么是禾、什么是锄禾,最后再分享一个趣事以及一点感慨。蒙曼博士的理解蒙曼博士发表对《锄禾》的理解与感悟,是在电视栏目《诗词大会》上。我没看过那一期节目,据作者说,蒙曼把“锄禾”理解为“播种庄稼”。蒙曼对于锄禾日当午这句诗解释的是农民伯伯在田间播种庄稼。这是作者的原话,句中第二处引文应该是蒙曼博士的原话。如果蒙曼博士真是如此理解,那还真是不对的,“播种”和“锄禾”完全是两回事,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我觉得即使不是农村人,也不至于分不清,所以蒙曼博士有可能是口误吧,或者根本就没把这儿当重点,随意说一下。当然,也不排除蒙曼博士真不知道,但即使真不知道也没什么,谁又能无所不知呢?不是农民出身,对农事不知道的简直太多了。文章作者说蒙曼博士“被网友群嘲拉下神坛”,我觉得有些夸张了,除了无知者,谁会因一点小失误否定别人的巨大成就呢。作者的反驳理由如果作者引文属实,那么他指出蒙曼博士的错误没问题。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他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就完全正确。作者声称,“蒙曼的这番解释,让较为了解农家活的人们听了,实在是很低级的错误。”但实际上他自己的理由也很低级。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在烈日当头的时候播种粮食,刚刚种下的秧苗还没有扎根便被太阳炙晒,很难种活。这是作者反驳的理由之一,但这里有三个问题:1.播种这种种植方式种下的是种子,不是秧苗;2.对于秧苗一般说插或栽,这种方式叫栽种;3.无论插秧还是播种,都可以在烈日当头的时候,因为秧苗根或种子埋在土壤里不怕晒。所以据此看,作者也并不懂得农事。蒙曼没有搞清楚锄禾的禾指的是粮食,还是杂草。旱田中的主要杂草,便是一种叫做禾本科杂草的杂草。即便蒙曼知晓禾有杂草的意思,但是,锄这个字也容易将人带进沟里。这个字既可以代表是锄草,也可以代表是将田地锄开播种粮食。因而,蒙曼误将除草认为是播种,便情有可原了。这是作者反驳的第二个理由,我觉得也是很有问题的,更可以看出他一点也不懂农事,甚至连说都不会说。首先,‘锄禾’的‘禾’指的是粮食,还是杂草”这句话中,“粮食”这个词用得就不对,应该说是“禾苗”。粮食是禾苗长大后结出的种实。其次,“旱田中的主要杂草,便是一种叫做禾本科杂草的杂草”,这种说法莫名其妙,有一种杂草名字叫“禾本科杂草”?田里杂草有很多种,却没听说过这个。最要紧的是他说禾有杂草的意思,不知从何而来。第三,“将田地锄开播种粮食”,这种说法也奇葩,人工播种,一般说“刨”,先刨坑再放进种子,然后埋上土。锄,通常只说锄草或锄地。锄草是把草除去,锄地是给禾苗松土。什么是锄锄这个字也容易将人带进沟里。“将田地锄开播种粮食”。从这两句话来看,作者似乎并不知道什么是锄,好像把锄头和镢头混淆了,其实两者不一样。锄头的头部宽、薄、短,相比较而言,镢头的头部窄、厚、长。两者的头部与柄形成的角度也是不同的,锄头是锐角,而镢头接近直角。还有,两者的柄也有差别,锄柄长细,镢柄短粗。锄头和镢头的诸多差别,都是因为两者用途不同。锄头用于锄草,入土不深,入土后锄头面在地下是平的;而镢头主要用于刨地、翻土,入土要深,镢头面是直插入地。由此,两者使用方式与用力也不同,锄头是从前向后拽,用力轻一些;镢头从上向下刨,用力猛。当然,镢头也可以锄草,但是与锄头相比,镢头锄草效率很低,只在草很少时才用,大面积锄地都是用锄头的。什么是禾那个作者说“禾”有杂草的意思,我不知其从何而来,字典里并没有这个解释,我在网上搜,一些在线的古字典比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也没有。查来查去,“禾”基本意思有三个:1.谷类植物的统称;2.古代指粟;3.姓。所以,我认为诗中的“禾”就是指禾苗,是庄稼,而不是杂草。我觉得除了那个作者外,可能不会再有人理解为杂草。那个作者为什么会理解为杂草呢?我想是与“锄禾”这个词有关。什么是锄禾前两天我发过一个关于汉语奇妙有趣的动态,很多人参与讨论,大家总结了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救火”到底是救还是灭、“掉地上”和“掉地下”意思一样、“完胜对手”和“完败对手”意思一样,等等。这个“锄禾”也是有趣的。如果不懂,只看字面意思,还以为是把“禾”锄掉。我想那个作者把“禾”解释成杂草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其实,所谓“锄禾”,是指在禾苗地里锄草。锄的不是禾,而是草,所以你说“锄禾”这个说法是不是有意思呀。所以说汉语真的很奇妙很有趣,老外很难搞得懂的。锄禾小故事能用锄头锄草的庄稼都是种植稀朗的,像小麦那样密的,都是用手薅的。我们这儿的其它庄稼还有大秫(玉米)、黄豆、花生、红芋(山芋)等,如果去这些庄稼地里锄草,就说去锄大秫、锄黄豆、锄花生、锄红芋。堂哥小时候锄大秫的故事,成为我们村的一个经典笑话,都过去有三十年了,至今还时常被人拿来取笑堂哥。那年堂哥大概才八九岁,拿着小锄,第一次跟着大人去锄大秫。他跑得快,先到地里,生龙活虎一般,等他爸到了一看,大秫睡倒一大片。不用说挨一顿打,堂哥嗷嗷叫着喊:你不说是锄大秫的吗?禾在锄不锄禾我国是农耕文明,从石器时代就产生了农具,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很多农具被淘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比如古代的翻土农具耒耜后来被木犁取代,现在木犁也基本“退休”,取而代之的是农机。锄,也是一种正在消失的农具。随着除草剂的出现,农民除草不再使用锄。以前,一家十几亩地后锄很长时间的,往往等锄完最后一块地,最先锄的那块地草又长出来了,家里劳动力少的根本干不过来,“草盛豆苗稀”是常事。如今,十几亩地,打除草剂一天就解决了。所以,锄禾这件事,基本成为过去,现在的农村孩子很难看到锄禾了,更别提长大亲自锄禾了。以前,农村孩子学《锄禾》可以结合实际,现在没有这个实际了。如今是,禾还在锄渐逝,日当午不锄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89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