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绿色试验田碧江区老党员黄

2022/8/13 来源:不详

自农耕时代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挥洒的大量汗水,都滴落在了与田间杂草的斗争过程中。

然而日前记者在碧江区和平乡和平社区的“武陵果蔬花卉种植园”,却见绿草茵茵,密密麻麻,犹如一张绿地毯铺展在果园里。碧江区农业农村局科技情报所所长黄再发得意地说:“这些草都是我花钱种的。”

不除草也就罢了,为何反而要种草?会不会影响果树的生长?会不会带来更多的病虫草害?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走进黄再发的绿色“试验田”一探究竟。

探索“以草治草”:节约劳动成本,更加生态健康

“这一片种的是三叶草,那边种的是鼠茅草……”黄再发穿着水胶鞋,踏过绿油油的草丛,穿过生机勃勃的果林,向记者介绍果园下的草地。

“别家的果园都生怕草除不干净,而你为何反而要种草?”记者好奇地问。

“那你觉得,是种草容易,还是除草容易?两者谁的成本低?”黄再发道。

黄再发屈指算了一笔账:种一亩三叶草的成本在元,可以生长8至10年,除了第一年需要施肥管护外再无需投入;而人工除草一亩地支出在到元,但却年年都要支出。

黄再发将这种方式叫做“生草栽培、以草治草”。所谓“以草治草”,就是以三叶草、鼠茅草、藿香蓟等浅根良性益草,控制其它如狗尾草等恶性杂草的生长,以减少人工投入,节约劳动成本。

这是年,黄再发到河南农业大学参加果树技术培训时,受到的启发。学习归来后,黄再发决定做一做实验,看一看效果。

为了便于尝试观察,当时正在和平社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黄再发,从村民手中租了亩地种果树,在武陵山区腹地深处建起了一块“绿色试验田”。

第一年试种了3亩三叶草,第二年增加到20亩,通过观察研究和经验总结,技术成熟后黄再发把整个果园都变成了草地。同时他还发现“果园种草、以草治草”除了能治草,还有很多令人惊喜的效果——

随着良性益草的生长,可以有效繁殖捕食螨等益虫。而捕食螨是果园最大害虫红蜘蛛的天敌,如此便达到了“以虫治虫”的目的,省去了农药,更加生态;

柑橘类作物的根系为菌根共生体。良性益草生长能为有益菌的繁育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较好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通过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的效果,从而实现“以菌治病”;

同时,果园生长需要大量有机肥,而种植的各种益草枯萎的枝叶腐烂后能变成肥料,为果园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发挥出“以园养园”的作用;

除此之外,通过种草还能维持土壤水分平衡、改良土壤环境,并能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寒冷冰冻天气可以保温,干旱高温可以降温,以保证作物生长。

目前,“以草治草”技术已在碧江、沿河、印江等地成功推广。

开办“产业超市”:选育高产品种,推广富民产业

“以草治草”虽然有诸多好处,但对果树生长、增加产量能不能起到作用?会不会出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情况?

“你看这株红心柚,预计产量就能达到多斤。”黄再发走在果园的小道上,随手指着道旁一株柚子树说。

记者数了数,小小一株柚子上,大约结了二三十个饱满的果实,沉甸甸地压在枝头上,仿佛笑弯了腰,昭示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之年。

果园里种了20多亩红心柚,每一株都是黄再发从本地品种中通过芽变选育出来的,因而与原来的本地红心柚相比,不仅果型更适中、果肉与外观更美观,口感也更佳。

“通过选育培育,每一个果实都能保持在2至3斤左右,大小更加适中,适合消费需求。”黄再发说,而且产量也要比一般红心柚高出30%到40%。

此外,这种红心柚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耐储藏。黄再发介绍,只要将果实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一般可保持四五个月之久。

去年,黄再发还进行了柚子“留树保鲜”实验,即让成熟的柚子留在树上保存,到销售时再摘取,时间最长的留到了4月初。他说:“若这项技术能推广运用,既能减少果实损失,也能节约储存成本,还能有效保鲜。”

记者见到,果园里除了红心柚,还有很多新品种。黄再发一边走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株名为“阳光1号”桔柚,是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培育的最新品种;这种叫龙回红脐橙,特点是耐寒耐冻;那种是台湾香水柠檬,那边种的是金秋砂糖橘……

整个果园,共种有十五六个新品种。黄再发说:“引进培育这些新品种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再从中选最好的推介给群众,让他们少走弯路。”

黄再发的“绿色试验田”,犹如一个精品水果的“产业超市”,始终在不断尝试培育和引进新品种,通过种植试验为群众选育更加高产、高效的产业。

去年,浙江客商陈燕就在黄再发的推介下,在和平乡陈家寨村流转数十亩土地,种植了0多株金秋砂糖橘。她说:“这是黄再发通过种植试验选出来的优质品种,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发展。”

践行“三牛精神”:不忘初心使命,服务山乡农业

今年以来,黄再发一直都比较忙,常常进村入寨,深入果园基地,开展培训向群众传授农技。他乐呵呵地说:“哪里有产业,哪里就有我;哪里有需要,我就到哪里去!”

也不仅是今年如此,过去近30年的岁月里,黄再发每天都是如此。今年51岁的黄再发,参加工作后就扎根基层,一直在与农业打交道,像极了在庄稼地里精耕细耘的一头“老黄牛”。

说他像“老黄牛”,是因为他身上有一股不言苦、不服输的“牛劲”。

黄再发出生在碧江区坝黄镇官庄村的一个普通家庭,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村里人均不足半亩地,而且过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溪沟边的粮田几乎年年遭洪涝,加之种植传统作物,收益微薄,十分贫困。

因家庭贫困,黄再发高二便辍学回家。那正是打工潮起的90年代初,像黄再发这样十七八岁的青壮年,很少有人会留在老家干农业。

但黄再发却认为:“根在这里,土地在这里,打工能解决一时困难,但却无法解决长期的贫困。”他自购相关书籍学习农业技术,并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尝试种植早熟蔬菜销售。

这一尝试,让他有了一定收入,更看到了山区农业发展的前景。“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此后30年的岁月,他扎在田间地头做研究,一刻不停歇传农技。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在黄再发身上,还有一种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精神。

“之所以传统产业收益低,是因为技术落后,只要找对了路子,同样可以有大效益。”这是黄再发参加工作后,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参加工作后,黄再发在碧江区六龙山乡的深山里,一呆就是5年。此后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他始终坚持在一块块农田里进行一项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

以六龙山四季豆为研究对象,他探索出“夏秋反季节蔬菜栽培技术”;以香料菜、芹菜等为研究对象,在川硐街道尖岩村推广技术打造反季节蔬菜种植示范点;还完成了“秋延后低热河谷区域茄果类种植”等重大课题。

黄再发的一项项研究成果、一项项农业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山区农业发展的实践中,为群众发展致富产业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力推动了农业高产高效发展。

在黄再发身上,还有一种坚守初心,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他说:“我是一名农技员,更是一名党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服务山区农业发展。”

在六龙山工作时,黄再发长期深入田间地头传授农业技术,指导群众进行农业生产。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他时常进城将农户需要的农药挑上山,从不求回报。

7年,黄再发还在六龙山承包多亩地作为示范基地,带领村民种植西红柿等蔬菜产业,带动村民转变传统种植观念,走上产业致富路。

如今,黄再发把研究重点从蔬菜转向精品水果,并自筹资金流转土地,建起了一块上百亩规模的“绿色试验田”,不断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倾情服务山乡农业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聪

编辑江佳佳

编审朱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