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欣赏第十九期归园田居其三
2025/3/16 来源:不详这一期,我要讲讲陶渊明描写自己耕作生活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写这首诗的时候,刚过上隐居生活。隐居意味着没有官府发放的工资,只能靠种地养活一家人了。所以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开垦荒地。首先,他要除掉杂草,再把大块儿的石头搬开,最后松松土,然后点上几亩豆子,嗯,大功告成了。
哎呀,现在正是春天,阳光那么温暖,不时还有些小雨,地里的豆苗应该会长得很好吧。想到这里,陶渊明心满意足,放心地回家去了。
老陶可不是种地专家,他撒上种子之后,就忘记去管了,直到一个月后,陶渊明又惦记着地里的豆子,就过来看看。哎呦,这一看真是吓坏了,满眼都是茂盛的荒草,可怜的豆苗儿稀稀疏疏地混在草丛里,不仔细找都认不出来了。这可真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啊。
再这么下去,辛辛苦苦开垦的田地恐怕都要荒芜了,于是,陶渊明开始了辛勤的劳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是指起床;荒秽指的就是杂草;荷锄其实就是扛着锄头。第二天天刚亮,陶渊明就到了地里,老老实实干起活。虽然起得很早,可是地里的杂草实在是太多了,埋头除草了一整天,不知不觉太阳已经落山了。陶渊明这才站起身,活动活动胳膊,扭扭已经酸疼的腰。好在一天的辛苦,野草已经除去了大半,看着豆苗终于伸直了腰,陶渊明的心情也舒畅起来。那就扛着锄头回家吧!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升起,披着薄薄的月光,走在田间小路上,陶渊明又有什么发现呢?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道路特别狭窄,道旁的草木更是疯狂生长,都齐腰深了。摩擦着草叶一路向前,才走一小段,晚上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服。嗯,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老陶最爱自然的事物,被露水沾湿衣服,应该也是小CASE吧!果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看着被沾湿的衣服,陶渊明不仅不懊恼,反而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看看现在的自己,虽然豆苗种得不是那么完美,甚至还出现了“草盛豆苗稀”的情况,但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自由而畅怀的生活,正是自己一直所向往的,又怎会可惜夜露沾湿了衣服呢?想到这里,陶渊明不禁心情大好,继续穿行在夜露沾湿的草丛中,哼着诗歌,披着月光,信步回家去了。
历来描写农家耕作的诗歌很多,小学课文里无论人教版还是部编版就收录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其中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赞美农民耕作辛勤,还有咱非常熟悉的《悯农》,其中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作者怜悯农夫耕作劳苦。
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无论是“才了蚕桑又插田”,还是“锄禾日当午”,都是作者在看别人种地,都不如亲身耕作的陶渊明更能体会一个农夫的心情。看到天气变化,陶渊明就会害怕遇到天灾,影响收成,会写“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出自《归园田居·其二》);长期饿肚子,终于喜获丰收,陶渊明就会非常激动,“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迫不及待地穿好衣服,等待天亮就去收割。
更难得的是,陶渊明在这种农夫的切身体会中,仍然时时不忘心中的志向。早出晚归,夜露沾湿了衣服,他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为了养家糊口,劳作了一整个春天,他说“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处处透露出的,都是陶渊明宁可筋骨劳累,也绝不重回官场的坚定信念。
好了,这一期中介绍了老陶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子可不是个轻松差事,老陶从早忙到晚,终于拔干净了杂草,等他晚上回家的时候,露水沾湿衣服,他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看来老陶宁可做个农夫,辛苦种地,也不想回到那个厌恶的官场里去啊!那老陶的隐居生活,除了种地这件事必须得做,还有另一件事,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究竟是什么呢,咱下期再会!
陶渊明京东好评率96%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13.6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