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人是如何治理蝗灾的

2024/8/24 来源:不详

多维立体精准白癜风治疗方案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632361.html

01蝗灾一直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灾难之一:

据史料记载,从春秋战国至清末,共发生蝗灾五百三十八次,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蝗灾。,蝗灾、水灾、旱灾、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损坏性和伤农民的四大灾难。而且蝗灾很容易造成流民,产生巨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社会稳定。苏轼就经历过还写下一首诗描述这种蝗灾过境场面:《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西来烟阵塞空虚,洒遍秋田雨不如。新法清平那有此,老身穷苦自招渠。无人可诉乌衔肉,忆弟难凭犬寄书。自笑迂疏皆此类,区区犹欲理蝗余。”,夹杂着对当地官员隐瞒不报还美化的愤怒。

蝗灾

也有运气好的,比如《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中赵扌卞传记载:”改青州,时京东旱蝗,青独多麦,蝗来及境,遇风退飞,尽堕水死。“而且发生蝗灾一般是大旱之年,还有滋生的原因也是前面有过大涝,这样蝗虫就会大量下卵到地中,存活率高。一般而言天旱会导致昆虫们下卵困难或者存活率低的。同时北方就“有雪多麦子容易丰收”的说法,这也是因为雪融化会杀死很多虫子和影响农作物的病菌。所以北方农民喜雪,如果冬天无雪,农民内心是恐慌的,这也是积累下来的经验。

比如下图就可以表现时当时人们对于蝗虫有痛恨:山西稷益庙《捕蝗图》上愤怒的人们对一直巨型蝗虫进行了捆粽子

02蝗灾造成的损坏往往非常巨大,在古代没有农药的情况下,蝗灾怎么治理?

在古代,对于蝗灾是不敢怠慢的,当然也要看朝廷是否靠谱,靠谱就及时救灾和自救,百姓和官员在治蝗中也总结了一些办法,虽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在那个时代还属于比较合理科学的。历代的多本农书都对蝗灾有过如何治理的论述。

当然也有不靠谱的地方官员,比如苏轼在知在《上韩丞相论灾伤书》中用自己亲身见闻,大声疾呼地加以驳斥说:(轼)“自入境,见民以蒿蔓裹蝗而瘗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捕杀之数,闻于官者凡三万斛。然吏言蝗不为灾,甚者或言为民除草。使蝗虫为民除草,民将祝而来之,岂忍杀乎?”

03最简单容易实现的人工扑打法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和传统的灭蝗方法。《捕蝗要法》中记载如下的办法:

布围式,即用一块长条型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虫来路,迎面插入土中,将其碰落予以捕杀;

鱼箔式和合网式,是指用芦苇结成的鱼箔或缯网,碰落蝗虫或使之入网;

抄袋式,即用类似今天捕虫网的小鱼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虫。为了对付那些“已有头角,遍地跳跃”的幼蝗,以“不使长翼飞腾,贻害禾稼”,还有一种器具捕打法可以称为“鞋底式”捕打法,即“用牛皮截作鞋底式,或用旧鞋底钉于木棍之上,蹲地掴捕,自可应手而毙。

这些方法虽说耗费体力,但贵在简单、简便易实施,可以就地取材,更适合农民们一起上阵。这在古代是比较普及的办法。而且官府还给予参与者于粮食鼓励。这种办法也无法控制蝗灾和彻底解决蝗灾,蝗虫据现代研究证明这是一个受到惊吓先往上飞了再说,不管方向的昆虫,就是无目无脑式飞行,所以很容易一哄而转飞到其它方向。2、壕堑掩埋法

人工扑打法虽说简单,但毕竟人力消耗太大。而且拦下的蝗虫怎么处理也很麻烦,一个个捏死踩死,也是个很麻烦的事。自然有新的办法了,后来就有了“壕堑掩埋法”。开壕沟法主要用于对付幼蝗(蝻)。蝻虽能跳跃,但未羽化,不能飞起或者不能远飞,易被驱赶于沟中并被覆土掩埋。此法实施需由众人合力,列队分组而行。其做法为:视幼蝗来路,预掘深、宽各二尺的壕沟,并于沟中每相去丈许作一坑,以便埋掩;然后众人手持扫帚等各种器具,并由一人鸣锣、众人呐喊,使幼蝗惊惧而奋力跳跃,或扑入沟中,或被扫入、掩埋,直至沟坑俱满而止。

以东汉《论衡》等典籍介绍,这种方法,要先在蝗虫要经过的地区,挖出大量深宽二尺的大坑,然后在蝗虫到来后,以扑打等方法把蝗虫引入坑里,再集中力量进行填埋。这种办法的“歼敌”效果极好,通常一埋一大片。操作难度却也高:一旦土、埋得太浅,蝗虫也能钻出来。《晋书》里记载,河东地区当时发生蝗灾,人们采用“壕堑掩埋法”埋杀蝗虫,但是埋进土里的蝗虫,转眼就又飞出来,反而把庄稼啃了个光。这种办法虽比上第一个办法好用,但是也有最大的问题,只适合于底层蝗虫和蝗虫幼虫上面的蝗虫高度很高也没办法扑打下去。

04所以下面这些办法也许更靠谱点:

1、诱杀火烧蝗虫法:

直到唐朝终于开始用火开始处理蝗灾了。我国最早的训话书《尔雅》、《说文》都有螽字,从火,从蟲(众虫),大概是以火焚虫会意。《诗经·大田》篇中在谈到除虫时也特别提到“秉畀炎火”。大概烧杀害虫的方法,在周幽王(前至前)时已经广泛采用了。《齐民要术·种枣篇》提到用火遍照桑树、果树之下,可免虫灾,唐代姚崇曾采用火焚和掘坑相结合的方法除蝗,收到显著的效果。清代《捕蝗要诀》等书不但总结出火烧方法应当晚上进行,而且指出“无月时则投扑方多”的经验。在民间,很多地方至今仍流行着“人人一把火,螟虫无处躲”的农谚,说明用火烧方法防除趋光性较强的害虫,是很有功效的。因为昆虫都有趋光性,可以把大批蝗虫吸引而来。就是飞蛾扑火式,翅膀自然就被烧掉,这个办法就算高空的蝗虫也无法幸免,只要火生得够高就行,而且昆虫相对脆弱,只要翅膀稍微受损就就会失去飞行能力。然后捕杀。唐朝开元年间,面对席卷中原的大蝗灾,姚崇就用的“篝火灭杀法”,短时间内就遏制了蝗灾。到了科技发达的宋代,大规模的灭蝗烧荒也被采用:将蝗虫的滋生地一把火烧光,不但断绝灾难隐患,更可在烧荒处开荒种地,可谓一举多得。

蝗虫过境后的玉米

2、据虫除卵法,除其根源

在宋代,防蝗灾意识是深入人心的:与其在大灾时累死累活灭蝗,不如提前斩草除根。趁着冬天的机会,把蝗虫的虫卵滋生地端掉。因此,就有了“据虫除卵法”。周煮《敬筹除蜻灭种疏》认为“捕蝗不如捕蜻(若虫),捕蛹不如灭种(掘卵)”。《捕蝗要法》引李秘园《捕蝗记》认为一天之中也要抓住蝗虫三不飞,即“早晨沾露不飞,日午交媾不飞,日暮群聚不飞”的时机进行扑打。蒲松龄《农蚕经》也强调“子房(粘虫)之害,惟除子之法最捷最易,用力少而见功多”。《宋史》有记载,宋代农民们,在冬天寻找蝗虫滋生地。《治蝗全法》也总结了宋代以来“据虫除卵”的经验:凡是蝗虫虫卵滋生的地方,地上都常有无数像蜂巢一样的小孔,必须果断挖土铲除。明清年间,人们更开发出了原始“农药”,比如“百步草浓汁”和“陈醋混合液”,专用灭杀虫卵。但这种找虫卵的办法,简直就是累断腿。有时累死累活刨虫卵,第二年蝗灾还是汹涌而来。到了明朝年间,人们更明白一个事实:种地其实比找虫卵更能杜绝隐患——垦荒除蝗法。

05积极主动的事先防御法:垦荒除蝗法和除草法

严格说来,垦荒除蝗法其实起于元代,以《农书》记载,元朝的农民们,就常垦荒种植芋桑等作物,用以抵抗蝗灾。发展到明朝时,更有了系统的操作:滋生蝗虫的地方,都是“涸泽”地区,必须要将其改造成为农田,在垦殖的过程里,通过各种方式杀灭掉虫卵,同时种植绿豆豌豆等蝗虫不吃的植物,用于蝗灾时的备荒口粮。

在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这种“垦荒除蝗法”不但有了完整记录,更随着《农政全书》的享誉世界,流传于欧美各国。对西方近代的病虫害防治研究,也提供了重要影响。

1、耘除杂草:

《诗经》中已多次提及除草,但仍未明确除草与防虫的关系。《吕氏春秋》则把除草与防虫相提并论,但仍未谈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种艺必用》认为,若不及时除草,则作物必为杂草所蠹耗,所谓“蠹耗”,应当包括虫害在内。《陈旉农书》明确提到防虫是桑田除草的目的之一。《沈氏农书》更进一步认识到杂草是害虫越冬和生息的场所,强调了冬季铲除草根的除虫作用,这和农谚中“若要来年害虫少,冬天除去田边草”的说法是一致的。

2、更积极的主动防灾减灾:种防蝗虫的作物

选择抗虫作物和抗虫品种也是古代治虫法之一,贾思魏《齐民要术》曾记载86个粟的品种中有14个“免虫”品种。董渭《救荒活民书》引北宋吴遵路的经验:针对蝗虫不食豆苗的特性,教民广种豌豆,以避蝗害。后来许多治蝗专书都有类似记载,并总结出除豌豆外,还有绿豆、豇豆、芝麻、薯蓣以及桑、菱等十多种蝗虫不食的作物。有人说难道不能用吃解决问题?省省吧,蝗虫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好吃,而且有些蝗虫是有毒性的,不能乱吃的。只有部分蝗虫吃下可以,吃多你会吐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