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会种地,出门乞讨,但依然能做一个
2022/12/31 来源:不详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更是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样的话。
诗歌作为重要的抒发情感的载体,又分为很多类型,其中山水田园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别,是文人墨客非常喜爱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诗一般以表达某种闲情雅致为主,能够集中反映诗人当时放松的心情。
比起其他严肃题材的诗歌来说,山水田园诗一直属于闲情雅致的一种,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有名的写田园诗的诗人,助于王维,陶渊明谢灵运等人,大家一想起来他们,仿佛总是置身于“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美好画卷之中。
但是在所有田园诗人中,陶渊明却是个非常另类的存在,因为其他诗人写田园诗,有点像现在的城市白领去农家乐体验生活,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有感而发写出一些伤春悲秋的句子供人玩味,谢灵运就是典型的代表。
对比到陶渊明则是,他可不是来度假的,他本身就是农民,完全就是以经历者的角度来写诗,这就是陶渊明与其他田园诗人最大的区别,别人是用独家的心情来写田园诗,而陶渊明则是以一种当时人的视角来写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也都知道陶渊明的那句“草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样是田园诗中的精彩名句,但是很少人知道陶渊明的另一种生活,那就是作为农民,陶渊明经历的普通农民的遭遇,甚至是比普通农民更惨的遭遇,毕竟陶渊明这个农民还是个半路出家的。
被人误解的五斗米
陶渊明的被人诗人所推崇,除了他的诗文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尤其是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被后代无数人倾慕和向往,比如李白就很赞赏这种行为,并且写诗说自己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此来致敬陶渊明。
虽然很多人都没有陶渊明那种说不干就不干的勇气,依然挡不住大家对陶渊明的喜爱,或许正是这种难以做到的洒脱才让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显得弥足珍贵。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误解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意思,陶渊明的这种做法也并不是后世理解的那种“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有着当时特定的含义。
当时陶渊明做的是彭泽令,属于县令一级的小官,但是同僚让他穿戴规矩一点去拜见督邮,这个行为居然激怒了陶渊明,留下了一句“乡里小儿”这样的话,就愤然而去。
这里其实有一个非常大的一点,陶渊明是个读书人,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做官,在官场上穿戴整齐去见一下自己的上司,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怎么陶渊明就感觉这是在侮辱他了呢?
问题就出在这个要拜见的对象督邮什么,如果你看过三国一定对督邮这个官职不陌生,小说里曾写过张飞怒打督邮的情节,真实的历史中是刘备打了督邮,性格一向以温和自居的刘备居然都会打督邮,那么这个督邮到底是找谁惹谁了,怎么动不动就遭人如此讨厌呢。
事实上督邮在汉代属于监察系统的官员,监察系统的官员能够直接决定被考核对象的升迁甚至是整个前途,所以古代官场上一般对督邮都是比较敬畏的,尤其是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更是如此。
但是作为一线监察系统的官员,都是一些资历比较浅的人,这是整个监察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线监察官必须要资历浅,没有复杂的盘根错节的关系,这样办起事情来才能相对顺畅,而且万一出了什么事,让新人背锅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这个一线的督邮都是陶渊明口中所说的乡里小儿,但是在儒家传统的伦理中,却是年轻人要拜见长辈的,陶渊明并不是受不了拜见一个上司,而是受不了穿戴整齐拜见的这个人,完全就是个乡里小儿。
如果是太守这种德高望重的人来了,让陶渊明出去拜见,陶渊明肯定也是没话说的,后人只看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却没看到这里的原因,误以为陶渊明是喜欢自由所以才愤然辞官的。
这里是个美好的误会,后来的人动不动就拿不为五斗米折腰说事,他们口中的这句话早就变成了不向权贵和上级低头的意思,完全不是陶渊明当年的理由了。
那么陶渊明当年就这么匆匆的辞职了,他的生活后来过的怎么样呢?
农民的凄苦
不做官的陶渊明是潇洒了,再也不用为那些无休止的公文和接待烦心了,但是没了工作的陶渊明却要为另一件事烦心,那就是吃饭。
无论如何人总是要吃饭,所以陶渊明回到家中之后,就只能自己亲自种地来养活自己了,种地这种事情连时代务农的人都不敢说自己种的好,更何况是半路出家的陶渊明。
陶渊明自己在诗文中写道,自己早早恶就拿着锄头在田地里劳作,但是无奈的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这样是结果实在是陶渊明很是尴尬,辛辛苦苦的结果居然是草长得比庄家还茂盛,哪怕是诗文写的再好,这庄家的生长还是要靠辛勤的劳作呀。
尽管陶渊明兢兢业业的在种地,但是结果却是非常糟心的,他的诗文里写过自己的境遇是,冬天里没有衣服穿,夏天里吃不饱饭,每天都希望天赶紧黑,天黑了睡觉就不觉得饿了,这些都是陶渊明诗句中提到的真实生活,可惜世人总是看到那些优美的句子,却很少在意这些真实的凄惨生活。
你以为这些就是全部吗,当然不是,除了生活的凄苦之外,为了生存下去,陶渊明还做过讨饭的事情,而这些也都被他用诗文记录了下来。
比如下面这首乞食诗: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这首诗写的很直白,因为饿的实在是受不了了,陶渊明决定去别人家讨饭,刚开始还是张不开嘴,幸好主人还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不但给了顿饱饭,而且还给了陶渊明酒喝。
不过陶渊明却多少变现出一点“无赖”得感觉,明确说了自己将来是没法报答这顿饭的,实在报答不了,就写首诗赠给这个好心人吧。
陶渊明的地种的不怎么样,结果是沦落到饥寒交迫去讨饭的地步,这全然没有了山水田园诗里的诗情画意,有的全是残酷而冰冷的事实。
世人喜爱陶渊明的诗,往往会忽视这些凄惨的情节,只有真的理解了陶渊明辞官后的生活,才能更加钦佩他的辞官,尤其是后来陶渊明还是有机会做官的,但是陶渊明依然是没有出来做官,这就能够非常明显的表现出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了。
为了吃饱饭而去乞食的陶渊明是大家不熟悉的,但正是这种讨饭的情节让陶渊明前面的辞官显得弥足珍贵,才能更加凸显出陶渊明的那种不希望羁绊渴望自由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