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儿丨榕江冻鱼老少协作
2025/3/20 来源:不详无鱼不成席,在贵州省榕江县乐里镇隆重的年夜饭中,鱼是绝对的主角。辛勤一年,侗族同胞们从稻田里取出肥美的稻花鱼,制作家家户户必备的“冻鱼”,点燃炉火,唱起侗歌,在鱼鲜弥漫的饭桌上,侗家人团结、勤劳的品格,通过食物这种最朴素、最直接的通道,一代代延续着。恰逢新岁,人间复苏,阳光洒在依坡而建的梯田里,难得的好天气,乐里镇七十二侗寨的林发拿起竹篓,走在田埂上,去捕捉藏在青山秀水中的美味。割完稻谷的水田里,孕育了一年的鱼日渐肥美,手折一片绿叶,林发走到田间,进行着简单的开田仪式。林发:“我们现在是在开田。把水开出去,把鱼捉走。开的口一定要往下游一点,水还深你就捉不到鱼。开门前有个仪式,我们对自然是非常崇拜的,帮我们保鱼,五谷丰登。用的草,打一个表,打成表之后就丢进田里去,意思是跟他说一声,念叨几句吉祥语,帮我们把这个鱼越来越大。”仪式结束后,林发用手薅掉堵在水田缺口上的秸秆和泥块,打开堵在水田里的“门”,霎时,就像按下了启动键一样,田里的原本平静的水瞬间向坡下流去,等到埋在水田里的秸秆全部露出,就是捕鱼的最佳时刻。鱼藏在秸秆下,从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30年的捕鱼经验,让林发只需要看一眼秸秆的动静,就能知道鱼的准确位置。林发说,在七十二侗寨,稻田养鱼的传统已延续千年。“远古时期,有历史以来它就开始有这些,与农耕它是同期的,如果你不放鱼,稻田是长不大,你要把鱼放在里面,把草那些都吃了,稻谷就好一点,每家都把鱼放在田里面。鱼放多了,你可以不用薅稻秧,如果你不放鱼,草长出来了,陶渊明说的草盛豆苗稀,要让稻谷长得好,就要多放点鱼。”田间捉鱼往往是全家出动,父母下田捕鱼,孩子们在岸边等待,与其说是捕获食材,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户外的亲子游戏。或徒手、或用竹篓,看准后,半弯下腰将手伸入田里一捞,躲在田里的鱼被一一捕获,每一条鱼捞起,总会伴着孩子们的欢呼。尽管已经离家多年,杨丽琴还能回忆起小时候捉鱼的热闹场景:“我们小的时候捉鱼很深刻的记忆,抓鱼时爸爸妈妈还用一根绳子把鱼的上面还有一点点刺把它拴起来,因为我们太小了,抓不到,那鱼特别滑,就用一根绳子把它拴起来,我们就像遛狗一样遛鱼,在田边遛鱼。”冻鱼的制作并非易事,要最大限度的保留鱼的鲜味,全家都得上阵,分工协作。捕完鱼后,来不及休息,林发将放在盆中吐尽泥沙的鱼剖开,去除内脏。妻子点燃灶火,炒制侗家秘制的酸,再放入用花椒、生姜等佐料在沸腾的酸汤里,最后放入处理干净的鱼,让酸慢慢渗透到鱼里。鱼煮熟后,加入豆腐,放入木姜子、大蒜叶等香料,鱼就基本制作完成了。孩子们在一旁等待着鱼冻好的幸福的时刻,这是一年才能尽情享用的美味。林发说,在一家人的忙碌中,侗族勤劳团结的品格也慢慢传承了下来。“就是团结协作,老少团结协作,就一起来分工,把老人的很多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其实就是一种传授劳动技能的方式,另外一个就是培养小孩从小热爱劳动,学习技能的一个良好品德。爷爷传给父亲,父亲传给孩子,如果到你这一代,我家有这么好的水田,你没有放鱼,你不去管,那就体现出你这个人很懒惰,那就失去了我们侗族人的这种,热情好客、勤劳智慧的本能了。”冻鱼,最关键的一步在冻!将煮好的鱼、汤放在室外,一起冷冻,汤汁和鱼结成冻状,便成了味道鲜美、可口开胃的冻鱼。借助空气和风的力量,风干与冷藏,共同酿造出特殊的风味,酸汤中和了鱼中的腥味,冷冻保留了鱼的鲜味,使得冻鱼清新香糯,鲜美可口。林发:“以前没有冰箱,也没有其他工具,可能就做好后,剩下的想丢了,经济条件不好又可惜,然后尝尝,这个东西好像比我们一煮马上吃这种味道还好。大家你学我,我学你,就成了一种约定俗成,共同爱好。每年逢年过节,就必须做这道菜来招待我们的客人,就这样长期以来就成为一种定式了。”侗不离鱼,鱼有喜人之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曾经是人们清贫生活中所能得到的最大犒赏,是辛勤一年的农夫为家人创造的现世天堂。尽管这种时代已经过去,但在新旧年交替之际,不论距离多远,侗家人都会赶回家乡,一家团聚,共享美食,一同聆听岁月的脚步,感叹人生之匆迫。乐里镇七十二侗寨的杨仙娣说,歌、酒、鱼,构成了侗族人民的春节。“我们侗族过年都是要鱼在最前面,一般我们民族喜欢唱侗歌,踩那芦笙堂,非常热闹的。我们每年过年的时候都要吃冻鱼,这是不会改变的,这是我们侗族传下来的,我们一边吃冻鱼,一边唱歌,这是我们侗家不可缺少的事。”再传统的村落也会发展,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他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都会带上家乡的味道。杨丽琴是村里不多的大学生,考上大学那一年,她的行囊里备满了妈妈连夜准备的特产。在外求学的四年,记忆中最深刻的冻鱼味道,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字带了很多这种腌鱼、冻鱼,还有那种酸菜啊之类的,都是土特产。我妈快要去上学的头三天都给我准备土特产,怕我去到那里特别想家,背上还要背着一个,手里还要拎着一个,全部都是我妈为我准备的,甜蜜的负担。”大学毕业的杨丽琴选择了回到家乡工作,回到村里踏进寨门,无论是打扫村寨的年轻妇女们的说笑声,还是小孩玩耍点燃的炮仗声,或是青瓦房顶升起的袅袅炊烟,都熏甜了她的心。新的一年,家里的冻鱼已经做好,等着归家的游子。在杨丽琴看来,妈妈手中的食物,承载侗族人的勤劳和智慧,也带着他们从农耕岁月一路走来,对时光流转的感知。端起碗筷,夹一筷子冻鱼,舌尖上的美味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着他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每一年过年,就是非常的热闹,小孩子都知道马上要过侗年了,煮侗鱼吃了,从小就有这样一份记忆,就能够在他心里埋下一颗传承的种子,然后他慢慢长大了,就会知道,这就是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我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也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把自己的侗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推广出去。”(贵州综合广播记者汪汐张勤月)